您的位置: 首頁> 資訊> 市場

機構收藏或成中國藝術市場主角

藝術中國 | 時間: 2014-04-03 14:46:58 | 文章來源: 上海商報

機構收藏在藝術市場越來越“生猛”,去年萬達集團1.72億拿下畢加索的《兩個小孩》,廈門寶龍斥資1.288億拍下了黃胄的《歡騰的草原》……同時他們都表示,未來將有建立私人美術館或是博物館的打算。就藝術市場來説,這些機構收藏的興起是件好事,促使以往隱藏閨中的珍品逐漸顯露市場,讓我們欣賞到了更多優秀的中華文化。也“迫使”市場必須規範發展,改善現存不文明交易行為。如此,才能健康穩健的發展。

金融資本與藝術品市場的融合加速,使得越來越多擁有雄厚資金、出手闊綽的機構進駐藝術市場。對於藝術市場而言,這一現象好還是不好?

吳少華:搞收藏最悲哀的是財力跟不上眼力,有好的東西卻囊中羞澀,看著別人買走了,心裏就會想:他懂嗎?他會玩嗎?就有點吃不著葡萄説葡萄酸。機構收藏與傳統個人藏家的區別,就在於他們擁有雄厚的財力,但凡好的藝術品都不會錯過,能如願的將其收入囊中。先不説,機構介入收藏的目的,僅這一行為來説,它的出現推動了當代藝術市場的發展,吸引越來越多的人關注市場,促使更多優秀藝術精品現身。好比,近幾年數個“天價”拍品的競得者就是機構。雖説拍品價格不菲,但珍品的面世至少讓大眾意識到了中華傳統文化的珍貴,認識到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有效地傳承了中華文化。

孔達達:機構收藏是社會經濟發展到一定程度才出現的,西方早已有之,國內則興起不久。萬達集團、南京鳳凰集團、廈門寶龍集團等,大手筆介入藝術市場都收穫不菲。今年,隨著藝術品基金模式的逐漸完善,金融資本將更加深入藝術市場,推動市場成熟化發展。

總體來説,機構收藏的出現是件好事,説明瞭我們的藝術市場在發展,在進步,在與國際接軌。不過中國真正的儒商還不多,機構持有者們雖有錢,可以買很多各個種類的藝術品,但有些還沒有完全意識到藝術品是公共財富,它的價值是由公眾確認的,應認識到機構只是珍貴藝術品的守護者,而非擁有者。收藏的目的不為炫富,是為保存文化。

機構收藏的動機或收藏特點是什麼?

吳少華:傳統意義上,藝術品收藏的主體以個人居多,他們多數是依各自喜好收藏,屬於單體行為。收藏的目的,通常是將優秀的藝術品納入囊中私藏,時不時地拿出賞玩。當代,隨著藝術品價格的一路上揚,傳統藏家或者單一收藏者的資金實力已經不足以涉足精品市場,藝術品市場投資收藏企業化、機構化的趨勢越來越明顯。擴大企業知名度、塑造企業形象、公益慈善行為、廣告公關行為合理避稅……這些都是刺激企業進軍藝術品市場和大量購買收藏品的動機。一些企業也因此獲得了高額回報,如湖南電廣傳媒,藝術品經營年營業收入約4.2億元,利潤約3.4億元,毛利率79.61%,佔公司主營收入比10.38%。可以看出,機構收藏正一點點改變著收藏市場的格局,將傳統私藏轉換為公藏。

孔達達:機構收藏具有制度性、系統性、專業性、大資本的優勢,它介入藝術市場有些是企業老總本身就愛好收藏,慢慢地隨著不斷深入收藏市場,便將愛好變成了一種投資行為,成為企業主體業務之外的另一項投資。因為有數據表明,美國藝術品平均年增長率為24%,是資産保值乃至增值的投資門類,在許多全球知名的大型企業資産配置中佔有重要地位。力爭與國際市場接軌的中國企業家們發現了這一現象後,就紛紛效倣,將藝術品納入了資産配置中。

還有些機構涉足,則是出於企業自身發展考量,提升企業品牌影響力,為其注入文化內涵。好比,中國的企業家和機構鍾情于自己老祖宗的文化遺産,某經營酒類為主的企業就以收藏古陶瓷為主,專門收藏與酒瓶外型類似的古陶瓷,豐富其酒具博物館的展示形式,也讓博物館具有文化內涵。同時,更向社會傳遞出企業製造酒、經營酒,不僅僅以獲利為目的,益發注重傳承中國傳統的酒文化。換句話説,這樣企業的文化形象豎立起來了,能夠更好地帶動品牌效應。再者,從投資的角度來看,這些藝術品放在手上也不會虧,可以保值,抵禦通貨膨脹。

收藏是有門檻的,須具備一定理論基礎和鑒賞眼力,機構收藏怎樣才能具有這兩個準入條件?

吳少華:從“收”的角度而言,收藏什麼樣的作品,通過怎樣的合理機制去有效建立收藏,對機構收藏是至關重要的。當前機構大都初涉收藏,對藝術品缺乏一定的認識和理解,缺乏一定的鑒賞力,對藝術市場走勢亦缺少判斷力,還處於一個“收”的階段,遠沒有達到“藏”的階段。我以為,面對“弱點”機構首先要明確收藏主線,針對選定的收藏門類加以研究,建立系列收藏。因為,藝術品門類繁多,即便是鑒賞眼力精準,擁有豐富收藏經驗的資深藏家或是資深機構,也不可能將所有門類的優秀精品納入門下。選擇其中的一種或是兩種,比如白玉、翡翠或是油畫,針對性地加以研究,把它做精、做大,才能展示出機構收藏的實力。

其次,組建專家團隊。藝術品與其他投資品不同,它雖進入了交易市場,也具備了商品的性質,但本質上它的經濟價值是由藝術價值和文化價值所決定的。有時,因買家十分喜愛其內涵的文化,可能會以高於市場數倍的價格購買。這使得藝術品真偽優劣顯得尤為重要,機構收藏擁有雄厚資金實力,理應更加注重藏品的真實性。建立鑒定經驗豐富的資深專家團隊,不僅可以準確了解市場資訊,及時知曉哪有優秀的藝術珍品現身,更可以對欲購買的藝術品真偽仔細、慎重地加以鑒定,做到精準收藏。

孔達達:很多人説藝術市場的水很深,其實並不深,而是水很混。高額的經濟回報,吸引了無數的造假者蜂擁而至,瘋狂地製造贗品,以次充好,使得市場上贗品橫行,攪亂了收藏者的視線。面對這種現象,國內的機構收藏通常會選擇在信譽好的品牌拍賣行公開競買,或是向相熟的藏傢俬下洽購。這雖不失為機構降低收購贗品幾率的好方法,但仍比較片面。好比,珠寶翡翠在拍賣市場行情上揚,價格不斷攀升,不少機構便將其作為收藏目標,但凡出現好的翡翠就高價競買,“不惜一切”的囊入懷中。對於翡翠究竟好在哪,它的藝術價值,乃至經濟價值體現在哪一個方面一無所知,買後便藏在櫃中等待價格的上升。殊不知,有時翡翠價格的上升並非自身藝術價值所引起的,而是貨幣增值使得翡翠價格相應增長。

我建議,機構收藏還是要多聽取專業藝術機構的意見和分析,多接觸藝術市場,多了解藝術品,最起碼必須懂得所要購買的藝術品基本特性,而後根據資金實力和需求選購。

有人説,機構的介入催生藝術品價格不斷攀高,破壞了交易市場的秩序。你怎麼看?

吳少華:去年萬達收購了西方名家畢加索《兩個小孩》,將中國機構收藏推向了世界藝術舞臺,讓中國藏品越來越全球性,也讓更多西方藝術機構、藏家認識了中國藏家,乃至中國的藝術品。從這個角度説,機構並沒有破壞藝術市場的交易秩序,反而推動了中國藝術市場的全球化。當然不可回避的是,機構收藏在購買某些國內名家作品時,確實因出手大方造成這些名家的其他小品或是普作身價倍增。比如,齊白石《松柏高立圖篆書四言聯》就因在拍賣場創造了4.2億元的天價,使得他其他作品的市場價格驟然變化。但是,這也説明瞭我們的藝術市場還不夠規範,迫切需要制定相關法律法規,約束造假賣假、惡意推高價格的惡行。

孔達達:藝術價值高、文化內涵深厚的藝術品現身市場,必然會引起眾人爭搶,價格自然不斷抬高。這是市場發展的必然規律,説明大家都認識到了這件作品的珍貴性,肯定了它的收藏價值。我認為,藝術品價格攀升不能一味地説是高價買下藝術品的機構造成的,而是很多內外因素産生的,不能因機構有著雄厚資金實力,就説它以錢抬價,惡意破壞交易秩序。

當然前提是,機構在收藏時,不能懷有商業目的,不能盲目地涉足市場,不能知假買假,滋生亂象的發生。機構介入藝術市場要比個體更具有責任心,要堅守道德底線,在合理合法的基礎上去購買藝術品,增加企業的文化內涵。而且,隨著機構深入地認識藝術市場,他們每次出手將越來越理性,市場價格泡沫也會逐漸降低,市場會向著健康的方向發展。

機構購買了藝術品,是將它束之高閣還是另作他用?如何讓這些珍貴藏品有效發揮功用呢?

吳少華:機構收藏承擔著傳播文化、展示文化的責任,建立民間博物館,將購買來的藏品放置其中供大眾觀賞,就是最好的方式。我認為在建立博物館過程中,機構必須先行在收藏藏品、藏品策劃、藏品研究和藏品管理等方面專業化,而後通過展覽、講座等方式,與公眾進行文化資源交流和分享,運營和維護好民間博物館。

此外,機構建立博物館還要承擔起教育的職責。以某機構收藏的藝術品來説,該機構就可以組織專家共同研討該藝術品形成、發展,有著怎樣的藝術特性等,建立健康的學術氛圍,甚至還可以容納爭吵和針鋒相對的意見,而後編寫學術性的報告,指導每一年度的收藏行為。這樣,讓更多大眾在欣賞珍貴實物藝術品時,能與理論有效結合起來,讓藏品最大程度的發揮功用。

孔達達:藝術品是文化的産物,必須得以有序傳承,才能真正發揮其作用。這一方面,機構收藏的優勢明顯優於個人,他們理應建立公共平臺,將所藏的珍品展示出來。再者,機構資金實力雄厚,收藏的藝術品均以珍貴稀有的上品居多,這些珍品對普通大眾來説,難以有機會覓得真貌,若機構將其私藏,那其藝術價值就不能發揮到極致。我以為,機構作為負責任的收藏團隊,有義務與眾人分享藝術成果,分享藝術品的獨特表現形式和文化內涵,這樣其才真正具有了收藏價值。

凡註明 “藝術中國”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於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 “藝術中國” 浮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註明來源藝術中國,否則本網站將依據《資訊網路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路智慧財産權。

發表評論

用戶名
密碼


留言須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