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頁 > 資訊 > 聲音

馬未都:機構收藏 由小及大

藝術中國 | 時間: 2012-10-09 15:00:53 | 文章來源: 人民網

歷史上,收藏都是富商巨賈、文人雅士的癖好,除去耗資亦是耗神。耗資得到的是財富濃縮,耗神則是一種奢侈的精神享受,比如著書立説,最終會留下一份文化遺産。宋代歐陽修的《集古錄》、呂大臨的《考古圖》、趙明誠和李清照的《金石錄》;明代屠隆的《文具雅編》、董其昌的《骨董十三説》、文震亨的《長物志》等,都是收藏史上的皇皇巨著。

可惜古人講究秘藏。由於文化原因及歷史上頻發的戰亂,中國人講究收藏秘不示人,“秘藏”成為中國人的收藏傳統。儘管中國人有規模有系統的收藏曆史已逾千年,但中國人辦博物館卻晚于歐洲一個半世紀——直到1905年,張謇才籌建了中國第一家博物館——南通博物苑。但它比後來的故宮博物院還早20年。

那以後,中國陷入動亂,民不聊生,外強的欺辱和掠奪,使中國文物以“奔涌之勢”外流,直至新中國成立。抗日戰爭期間,故宮博物院為躲避戰火,13000余箱文物從故宮神武門起程,先至南京,後至西南,分三路輾轉,跨越兩萬里,歷十四年光陰,最終一分為二,一半在台灣,一半在大陸。

我記事起文物已成為“神”,謹供供奉而令人敬而遠之。十年浩劫讓我目睹了人們對文物的仇恨,打碎砸爛,這讓人百思不得其解,人與物為何那麼大仇恨?正是這個長久纏繞的疑問,讓我關注文物,悄悄蒐集。那時沒有收藏意識,只是把人家不要的東西撿回,有空時想想我們與古人器物之間有何不同,有何可以溝通。

一切都是年齡幫的忙。我11歲“文革”開始,21歲“文革”結束,比我年長者遭遇浩劫,心有餘悸;比我年幼者,此時未能成人,只喜新不喜舊。改革開放之初,倍感壓抑的人們努力奔向新生活,而我收藏的黃金時代正式開始,大約有15年的時間,文物一直在谷底徘徊,直至1993年拍賣公司出現。那段日子,文物是個白菜價,甚至沒有價錢。大部分人都急於變現,幾元錢買個官窯瓷器,今天聽來簡直是天方夜譚。那時的中國積貧積弱,戰爭加運動已逾150年,少有人有心對祖宗的文化遺産感興趣,而我在一片富饒的海灘上盡情拾貝。

這就是觀復博物館堅實的物質基礎。1992年,我開始辦展覽,“炫耀”收藏,繼而申請籌辦觀復博物館,可惜那時條件不成熟,拖後四年。1996年10月,觀復博物館終獲批准,成為新中國第一傢具有法人資格向社會開放的民辦博物館,至今已16年矣。

16年來,觀復博物館由小及大,由設在北京的觀復博物館發展到在杭州、廈門、哈爾濱各開設了地方館,面積由300平方米到目前的總面積1萬平方米。幾年來,觀復博物館每年接待觀眾逾百萬,社會影響力逐步加大。我們希望觀復博物館在未來至少有10家地方館,每年觀眾達千萬。

我由一個個人的樂趣開始收藏,由一個個人的好奇開始研究,至今著書若干種,發行數百萬,全依賴趕上了一個好時候。我們進入了一個媒體時代,文化的廣泛傳播依賴現代媒體;我們進入了一個小康時代,百姓們除去物質需求開始強調精神需求;我們進入了一個文化復興的時代,百餘年對文化的蔑視讓我們覺醒,知道了文化是生産力,尤其傳統文化是中國人最強大的生存動力。我不比前人強,尤其不如前輩王世襄、朱家溍等先生家學淵博、文化深厚,只是我比他們運氣好,又抓住了這個時機。這讓樂趣逐漸演化為一種社會責任,辦博物館只是責任的具體體現,任重而道遠。

(作者為觀復博物館館長)

 

凡註明 “藝術中國”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於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 “藝術中國” 浮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註明來源藝術中國,否則本網站將依據《資訊網路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路智慧財産權。

列印文章    收 藏    歡迎訪問藝術中國論壇 >>
發表評論
用戶名   密碼    

留言須知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