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頁> 資訊> 市場

文交所整裝再發 投資者仍需理性

藝術中國 | 時間: 2014-01-21 16:33:40 | 文章來源: 中國文化報

停牌兩年多,漢唐藝術品交易所于日前復牌,並更名為北京文化藝術品交易所。無獨有偶,中國工藝藝術品交易所文化藝術品交易平臺也在不久前開始上線試運作。由於國務院關於清理整頓各類交易所的38號文的出臺,曾經風光一時的文交所、藝交所在2013年淡出了公眾關注的視野。經過一年多的清理整頓,多地的文交所、藝交所已整裝再發。有業內人士預測,隨著各地交易所的清理整頓結束,2014年將迎來一波文交所“回歸”高潮。在經歷藝術品份額化交易的文交所亂象之後,文交所、藝交所該如何重獲投資者的信任?未來又應如何發展?

多地文交所探索回歸之路

歲末年初,“文交所”一詞重回公眾視野,多地的文交所或整裝“復出”,或開始上線運營。事實上,自38號文出臺以後,絕大多數文交所、藝交所在一邊觀望,一邊探索,希望找到一條市場接受、政策認可且可複製的發展道路。

2013年,福建海峽文交所舉辦了多場藝術品交流會,同時還承擔起簽約培養藝術家的角色,推出了青年藝術家推廣計劃;南方文交所在原有板塊上,新增了嶺南非物質文化遺産中心、中國書畫交易中心、城市文創中心三大細分板塊;浙江文交所先後舉辦了多次藝術展和品鑒會,並積極開發版權項目,2013年下半年,其限量藝術品電子交易系統正式落地;同樣在2013年下半年,南京文交所“線上實物交易平臺”“組合産品交易平臺”先後上線運營;漢唐藝術品交易所則是引入了以國有資本為主的第三方機構,以股權重組的市場化方式,形成國有股份控股的多元股份結構,其復牌後首發的藝術品項目實際上是從過去文交所一對多的交易模式轉變成如今的一對單。

儘管2013年文交所並沒有表面看上去那樣平靜,但對於大多數文交所而言,其所做出的種種嘗試或探索也只是在堅持,正如一位文交所副總經理所坦言,“金融化這一步不邁出去,整個行業都停滯不前。”而在一些業界分析專家看來,在經歷了如過山車般的藝術品份額化交易等種種亂象之後,文交所要重新獲取投資者的信任更是何其之難。“文交所重建信任之路可以説漫長而艱難;接下來,文交所必須真正做到公平、公正、公開,通過實打實的産品和服務來重建信任。”藝術經濟學家馬健表示。

而無論是清理整頓之前還是之後,藝術品交易都是文交所的重頭戲。對此,中央財經大學文化經濟研究院院長魏鵬舉認為,這一是由於從整個文化産業來看,藝術品行業歷史較為悠久,社會認知度較強;二是藝術品作為投資産品已經有了非常紮實的基礎,其市場發展也最為成熟;而在目前中國已經成為全球最活躍的藝術品交易市場之一的大背景下,藝術品交易自然成為文交所的不二之選。

獲大發展需發掘創新點

對於大多保守、處於觀望中的文交所,全國文交所共同市場秘書長彭中天曾表示反對。他認為,文交所回到傳統業務,是缺乏創新能力又得滿足生存需要的無奈之舉。他提出,文交所應該與電商結合,因為在傳統交易模式中,文交所無法與拍賣、畫廊相競爭,在整個交易過程中,是增加成本的環節,只能走技術創新。文交所加電商可能成為實現藝術品交易的新模式。“作為平臺提供者的文交所,應該讓全社會的創造性在此處落地,形成交易。這需要創新的是交易模式,而非産品設計,倘若自身參與産品(資産包)的設計,身為第四方平臺的文交所就失去了本身最重要的公正性。”

事實上,努力尋求突圍的各地文交所也在嘗試與電商結合的發展道路,比如,杭州文交所憑藉西泠印社學術支撐和浙江印石礦産資源,著力打造中國印石交易平臺,2013年5月開始與淘寶合作開設拍賣專場;2013年7月,成都文交所藝術品網路競價交易平臺正式上線;2013年11月,南京文交所將字畫交易上網運營;此外,山東文交所等也開始借鑒電子商務網站模式開發藝術品線上交易系統。

對此,有人認為,文交所應該抓住目前網際網路大發展的機遇,將自己打造成為新型的藝術品交易平臺,但也有分析者不以為然。“我認為電商模式對文交所的未來發展不會産生太大影響。”魏鵬舉對記者説:“現在藝術品電商非常火熱,其中的一類是依託本身就作為電商的專業和優勢,比如淘寶、蘇寧等;另一類是傳統的藝術品市場的主體來做電商,比如嘉德線上,但我很難看出文交所做電商的優勢及競爭力在哪。”魏鵬舉認為,文交所要在未來獲得更廣闊的市場空間需拓寬思路,向整體文化産權的概念發展。“在藝術品交易方面,可以嘗試將藝術品的版權交易和其他藝術金融項目整合,比如現在好多銀行開展的藝術品質押融資業務。交易所的藝術品交易業務不應該孤立地開展,而應該和整個藝術品産業鏈形成關聯,這樣不僅有助於交易所的發展,也會為推動中國藝術品産業包括藝術品金融化的發展起到重要作用。”

馬健則認為,文交所現在之所以開始重視網路的力量,其實是在金融創新之路受阻後的無奈之舉,這與很多文交所的最初定位相去甚遠。“在藝術品電商都還普遍缺乏成熟和成功的商業模式的大背景下,文交所+電商的發展思路,挑戰多於機遇。事實上,網路能為文交所這樣一個交易平臺提供的幫助主要還是體現在資訊傳播方面。”他認為,文交所不應該是交易模式創新的主體,而應該成為“把關人”。

投資者仍需保持理性

曾經,在熱錢不斷涌入之下,文交所開展的藝術品份額化交易模式問題頻現,不正常的巨漲巨跌造成不少投資者損失慘重;如今,文交所的回歸又為投資者提供了一條投資渠道。但不少業內人士均表示,在經歷清理整頓之後,投資者在文交所進行交易時仍需保持謹慎、理性。

“投資者在進行此類交易時,一要看交易所本身的規模和資質,是否具備一定的風險承擔能力,二要看其推出的産品是否符合文化藝術本身的價值增長規律,其推出的業務是否和大文化産業的發展方向和趨勢是一致的。”魏鵬舉認為,在經歷過一次風險危機後,相信投資者已經具備了相當強的風險防範意識,而相應的,文交所的內部管控也會更加嚴格。還有專家指出,目前清理整頓工作已基本結束,行業發展步入正軌,可考慮成立全國性的行業監管機構,對整個文化産權交易市場進行監管。

值得注意的是,原為民營公司的漢唐藝術品交易所在經過整改後變身國有股份控股的北京文交所,對此,有業內人士認為這種轉變可以降低投資者風險,由政府主導做交易所值得全國借鑒。“文交所是一個為文化藝術品提供投資、融資的平臺,這個平臺的興辦有利於發展文化産業,而政府本就有義務做繁榮文化市場的工作,所以政府做這個交易平臺是理所應當的。”北京大學文化産業研究院副院長陳少峰表示。對此,馬健認為,由政府主導做交易所,最大的好處就是增加公信力,便於重建信任。“投資者潛意識裏會認為,在這種情況下出了事可以找政府,但這並沒有從根本上解決風險的問題。”魏鵬舉也認為,文交所要真正成為文化産業發展過程中的重要平臺,最終還是要依靠市場的主導。“國有化只能是化解危機的權宜之計,並不值得推廣。”

凡註明 “藝術中國”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於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 “藝術中國” 浮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註明來源藝術中國,否則本網站將依據《資訊網路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路智慧財産權。

發表評論

用戶名
密碼


留言須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