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頁> 資訊> 市場

立足自貿區的上海文交所

藝術中國 | 時間: 2013-10-29 09:06:55 | 文章來源: 中國新聞網

中國(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掛牌運作後,作為其園區內目前唯一的國家級交易所,上海文化産權交易所由此肩負著為文化與資本搭建對接平臺,推動海內外文化貿易,以促進中國文化産業升級的重責。中新社記者近日獨家專訪上海文交所總經理張天,聽其詳解文交所面臨的全新機遇和挑戰。

上海文交所是中國首家文化産權交易所,是以文化版權、股權、物權、債權等各類文化産權為交易對象的綜合性文化産權交易服務機構,被指定為“國家級文化産權交易和投融資綜合服務平臺”。

張天介紹説,早在自貿區建立之前,中央就要求上海文化産權交易所對文化多層次資本市場建設進行探索和研究。具體包括開展國有文化企業産權交易,文化品牌、商標、版權、冠名權等無形資産交易,文化産業項目融資交易和産權交易;為文化企業提供股權轉讓、增資擴股、私募引進、上市培育、質押融資、資産租賃等融資服務;建立和完善評估、登記、確權、託管、保管、資訊發佈、結算、鑒證、保險、信託、版權保護、資信評級等綜合配套服務系統。

成立四年以來,上海文交所依託當地“左手金融,右手文化”獨特的區位優勢,僅2012年就實現各類文化産權交易及服務達254億元人民幣,成交6677宗,共有8042個項目掛牌,掛牌金額突破1000億元,各項業務指標繼續領先全國。

張天稱,上海自貿區建立後,文交所可謂“春江水暖鴨先知”。自貿區擴大服務業的開放、擴大交易品種,人民幣資本項目可兌換、人民幣跨境交易等,都能讓文交所更為大膽地放手操作。

話及自主創新方面的現存“瓶頸”,張天也並不諱言。他認為文化企業市場化的程度很弱,文化要素資源則非常豐富,給文化交易帶來了很多難題。作為一種無形資産,文化産業化的難度比實體經濟大得多,這是世界性的難題。文化産業的特徵是行業劃分很細很多,卻非常專業化,例如西洋畫和中國畫,印象派和寫實派。它們就像中文和日文,看似失之毫釐,實則差以千里,溝通起來並不容易。而當其以資本面貌出現時,就很難流通和變現。而對“用資本表達文化”的文化産權交易所而言,就難以大規模交易。

在張天看來,文化産業標準化需要政府更多的支援。他透露,目前上海文交所正承擔國家文化無形資産評估大課題的研究,其中包括研究一套相對完整的評估標準體系和評估數據庫,以及建設中國乃至整個亞洲最大的藝術品保管庫;在評估方面,上海文交所將與中國評估業龍頭——中國資産評估協會合作;在信託方面,將與中信信託合作,在景德鎮建陶瓷藝術品信託産權交易中心;此外還包括産權交易、確權、版權、文化金融租賃,質押融資等項目在上海自貿區內的鋪開。

張天笑稱,上海文交所的職能囊括了産權、信託、評估等諸多方面,就像一個擁有了“全牌照”的平臺,至於牌照後面的內容,則需要文交所去創新,填寫出漂亮的數字。

凡註明 “藝術中國”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於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 “藝術中國” 浮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註明來源藝術中國,否則本網站將依據《資訊網路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路智慧財産權。

發表評論

用戶名
密碼


留言須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