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頁> 資訊> 市場

文交所探索新模式介入藝術品交易

藝術中國 | 時間: 2013-11-24 11:56:24 | 文章來源: 中國經營報

受2011年11月國務院“38號文”叫停藝術品份額化交易影響,曾經火爆的文交所沉澱了一兩年,但是也有一些文交所在積極探索藝術品交易的新模式。在全國文交所共同市場秘書長彭中天看來,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要發展多層次資本市場,文交所理應大力發展,如果文交所只是像傳統的拍賣行、畫廊一樣賣藝術品那肯定不是它的強項,主要應該在藝術品金融和藝術品資産證券化方向有所創新。

翻越藩籬做增量

藝術品投資近年來逐漸被大家所認識,但是對於藝術品投資的門檻比較高。專家一般建議,投資人或收藏家最好專注某一領域,並且對此領域有所了解和有鑒賞水準,事實上這把很多人都排除在外了。

在昆明元盛文交所CEO羅嘉元看來,傳統的藝術品交易模式存在三大問題:渠道缺乏;資訊不對等和沒有售後保障。具體來講,對於藝術品的保真是交易的基礎,但是現在的拍賣行和畫廊都不會對所售藝術品提供保真;對於藝術品的價值沒有第三方機構進行評估,畫廊由買賣雙方商定,而拍賣由競價決定;交易完成後,沒有售後服務。

“實際上,購買者是資訊不對稱的,相對於拍賣行和畫廊而言,購買者處於劣勢。傳統交易模式對購買者的要求很高,要求能鑒別作品真偽,並且對作品的價值有所了解,但是對作品的權屬等情況也不一定掌握,如果作品有抵押,購買就會有風險。”羅嘉元説,這就造成藝術品市場只是一個小圈子在玩。

彭中天也認為,藝術品市場的發展僅靠藝術品大亨劉益謙和富豪王健林等大佬推動,藝術品市場難言發展,應該讓更多的普通人參與進來。“大家都説藝術品市場大發展,錢從哪來?這需要更多的人參與進來。”羅嘉元表示,元盛文交所做的是“增量”業務。

元盛文交所近期聯合了北京産權交易所等專業機構推出一項“藝術品轉讓和後續服務專項計劃”旨在探索一種藝術品交易和收藏投資的新模式。該模式特點是“確真規範交易+後續全程保障”。

保障投資人利益的新模式

羅嘉元詳細解讀了該所率先實踐的這種新模式,首先是確保在這個平臺上交易作品的真實並公開資訊。要求有鑒定機構和評估機構介入,對作品真偽、價值等基本面進行界定。

在轉讓方將持有的藝術品完成確真權屬鑒定、價值評估、防偽等事項後,就能以單件藝術品為交易單位在北京産權交易所的交易平臺掛牌轉讓。收藏投資人購買藝術品後有兩種選擇:一是把藝術品實物帶回家收藏,二是委託存管于第三方的專業存管機構。“我們引入保險公司對作品的意外損害進行投保,比如被蚊蟲叮壞,可以獲得保險公司的賠償,投資人自願購買。”羅嘉元説。

其實收藏投資人更擔心的問題是這件藝術品到底未來增不增值?“引進了相關專業機構,投資人可以跟它簽訂協議,確保未來兩三年該件藝術品的市場價會有20%~30%的上漲,如果達不到年上漲12%的話,由該機構進行兜底,超額部分與之分成。當然也有人擔心如果這家專業機構能否承擔得了,可引進擔保公司進行對該機構擔保。”羅嘉元説,這些都是投資人自由選擇。

“為了實現這些作品的增值,這家機構其實會對該作家進行市場包裝和推廣,提升其作品價值。現在的購買價是在市場價和評估價均價基礎上打8折掛牌出售的,其實對機構的風險並不大。”羅嘉元説,文交所的利潤來源永遠都不會變,只不過現在作為第四方平臺整合相關專業機構介入,文交所只收0.5%的交易費和相關一次性的諮詢費。

而文交所的0.5%交易費相對於拍賣行和畫廊20%~30%的手續費便宜了幾十倍。這種文交所的模式很好地解決了傳統市場存在的保真鑒定、確權、價值評估、可交易性、流通性、權益保護等常見的基本面問題,擴大了投資的範圍。

凡註明 “藝術中國”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於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 “藝術中國” 浮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註明來源藝術中國,否則本網站將依據《資訊網路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路智慧財産權。

發表評論

用戶名
密碼


留言須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