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頁> 資訊> 市場

非營利藝術空間:從非營利到商業化

藝術中國 | 時間: 2013-11-21 10:28:21 | 文章來源: 頌雅風藝術月刊

非營利藝術空間

回首中國非營利藝術空間的發展之路,幾乎可以歸結為一條轉型之路,從最早的翰墨藝術空間,到今年更名為蜂巢當代藝術中心的伊比利亞當代藝術中心,都沒有能夠在中國找到一條非營利藝術空間的生存之道。非營利不再和學術、非商業畫等號,在國內特有的環境下,中國式的非營利開始變質,越來越多的經營者開始探索專業的商業化空間的發展空間。

不久前泰康空間迎來了自己的10週年慶,展覽“從復興門到草場地:泰康空間2003—”簡明扼要的呈現了泰康空間10年曆程。而在這10年裏有多少非營利空間紛紛變身商業空間,泰康空間非但沒有商業化,而且越做越大,這得益於泰康人壽的支援。

回首中國非營利藝術空間的發展之路,幾乎可以歸結為一條轉型之路,從最早的翰墨藝術空間,到今年更名為蜂巢當代藝術中心的伊比利亞當代藝術中心,都沒有能夠在中國找到一條非營利藝術空間的生存之道。U空間的創始人之一包文麟(Waling Boers)在接受本刊記者採訪時表示,至今當人們給他提起非營利藝術空間的時候,他都不知該如何去理解這個概念,這個深諳西方非營利藝術空間操作模式的荷蘭人,未能將西方的經驗嫁接到中國。

20世紀90年代末,隨著經濟的發展,一些非商業性的藝術空間重新開始了民營非營利空間的探索,藏酷新媒體藝術中心和遠洋藝術中心是其中比較有代表性的兩家。藏酷新媒體藝術中心成立於2000年夏天,是由藝術家王功新創辦的,中心位於三里屯,在空間上與藏酷酒吧相連,該酒吧在當時以其鮮明的文化形象,和獨樹一幟的設計成為北京白領階層重要的社交場所。借助酒吧的人氣,藏酷新媒體藝術中心成為了潮流時尚與前衛藝術的結合點,由於當時在北京並沒有什麼獨立空間,所藏酷很快成為北京當代藝術的核心空間,當時幾乎所有的研討會都會在這裡舉辦,這裡成為小藝術圈子研討和交流的最佳場所,當時的學術委員會成員有李振華、吳美純、邱志傑、凱倫·史密斯、皮力等。不過最終還是由於經營理念、發展方向以及資金等多方面問題,使得空間走向沒落。

2001年在“遠洋天地”項目所在有一座工業時代的舊廠房,在中遠房地産副總經理許謙的提議下,總經理李明同意了由他改造舊廠房為藝術中心,當時的改造設計由著名建築師張永和操刀。2001年9月份空間正式對外開放,由於拒絕商業且極具包容性,這裡曾為了許多沒有機會展示才華的年輕人實現夢想的地方,雖然當代藝術並不為大多數人接受,但是還是吸引了一批熱愛藝術的人。廢棄的廠房終歸還是會被拆除的,2003年隨著建築被拆除,遠洋藝術中心也不復存在。

2003年9月獨立策展人唐昕為新成立的泰康頂層空間策劃了第一個展覽“Control Z”,為期5天,此時的唐昕還延續這她以往策展人的工作模式,挑選自己喜歡的藝術家,為他們提供展覽的機會,對空間的未來還沒有概念。在泰康人壽的支援下,泰康空間似乎找到了非營利空間的發展模式,當然持續不斷的資金支援是一個重要前提。

2005年策展人皮力懷著理想與包文麟成立了U空間,皮力認為,市場化使得銷售比創作更為重要,畫廊所做的展覽遠不及美術館和非營利機構專業,在當時他所能見到的藝術已經遠不如以前那麼激動人心。他説,“我們必須找到一個不受制于商業體制的新模式,幫助藝術家實現自己的想法、完成作品。”有人認為U空間當年做的許多展覽在今天看來依然是高品質的,一位曾經在那裏共做過的員工告訴本刊記者,他是在U空間意識到什麼了叫做展覽。後來皮力説,他感興趣的不是營利與非營利,而是制度本身,隨著贊助資金的撤離,空間運營變得難以維繫,在經歷了半非營利半營利的過渡階段,U空間于2007年轉變為一個專業的畫廊Boers-Li Gallery。“商業也好,非盈利也好,都是實現價值的不同方式。作為一個獨立的策劃人,在非盈利機構下的效率會變得越來越低。與其這樣,不如都是赤裸裸的商業”,皮力説。他還曾在微網志上發表這樣的言論,“如果非營利機構不賺錢,拱手讓商業畫廊來‘摘果子’,那非營利的就永遠窮,就沒辦法再資助好專案。直言不諱地説,我們肯定是要賣的,而且比商業畫廊更專業地去賣!這樣才能用賺來的錢做出好展覽,做出藝術來!”顯然,他認為國內沒有適合非營利機構的生存空間,或許這就是現實。

與U空間性質轉變幾乎同步的還有同樣位於草場地藝術區的站台中國,留學英國的孫寧本身就是學非營利藝術機構的運營和管理出身的,回國後並沒有想要做畫廊,成立之初的站台中國走的是非營利模式,短短一年間,最初的理想已經難以維持,用孫寧自己的話説就是基本上彈盡糧絕,所以第二年站台中國就轉型為辦畫廊形式的空間,銷售作品、代理藝術家,此舉只因被逼無奈。

經過實踐,大家開始意識到,非營利藝術空間短時期在中國很難有出路,原伊比利亞當代藝術中心負責人夏季風在談及空間的轉型時説,“民營非營利機構在中國也面臨著諸多的問題,諸如資金問題。很多機構會帶有‘挂羊頭賣狗肉’的形式,説起來是非營利機構,實際上整個行為走根本不是嚴謹的非營利的學術路子。與其如此,不如明確經營的方向,沒必要猶抱琵琶半遮面。我們很清楚知道非營利模式現在不再適合我們了,所以最終確定改變機構的經營性質。這麼説的意思並不意味著要降低我們的學術水準,只不過在持續性保持以及提升原有學術水準的前提下,同時盡可能地把潛在的商業的可能性延伸開來,擴展出去。”非營利不再和學術、非商業畫等號,在國內特有的環境下,中國式的非營利開始變質,越來越多的經營者開始探索專業的商業化空間的發展空間。

凡註明 “藝術中國”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於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 “藝術中國” 浮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註明來源藝術中國,否則本網站將依據《資訊網路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路智慧財産權。

發表評論

用戶名
密碼


留言須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