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頁> 資訊> 市場

港刊評曾梵志天價畫作:全球資本追逐中國概念

藝術中國 | 時間: 2013-11-01 14:32:19 | 文章來源: 中國新聞網

曾梵志(1964年生)《最後的晚餐》,2001年作,油彩畫布,“220x395”

畫家曾梵志作品《最後的晚餐》,以1.8億港元天價拍出,創下中國當代藝術品最高紀錄。最新一期香港《亞洲週刊》刊文指出,全球資本在藝術市場追逐“中國概念”已成為新的趨勢。

文章摘編如下:

資本追逐藝術,抑或藝術創造資本?這是最近中國藝品市場的悖論。越來越多中國藝術家搭上“中國概念”的快車,迅速地開進巨利的軌道,讓作品進入億元的夢想驛站。這到底是熱錢的炒作,還是藝品的自身魅力,讓投資者找到最有生命力的市場?

一幅畫所産生的價值,其實一直困擾著經濟學家。尤其是相信“勞動價值論”的學者,都為名畫價格變化尋找理論解釋。為何一幅畫可以從開始時無人聞問,但在某個時刻卻突然飆升,身價百倍?

也許對國際投資者來説,這是虛幻的命題,他們所關心的,只是如何在畫布上畫出更多的盈利。但怎樣看準某個畫家作品的升值潛力,卻是考驗投資者的眼光。

盈利不是藝術創作的唯一動力,但卻是不可缺少的動力。藝術史上多少有才氣的畫家,都在有生之年窮愁潦倒,抑鬱而逝,但死後卻作品價格飆升,讓人情何以堪。如今中國的當代畫家,卻可以打破這樣的宿命,讓自己的藝術創造出過去不敢想像的財富,也創造了未來都難以預測的命運。

資本與藝術之間,都有一層曖昧的關係。資本追逐藝術,開拓了資本的新境界,讓美學的高品味,可以有高價格的支撐,不斷尋求最高的利潤空間。但資本的運作,也往往誘導美學的方向。金錢成為藝術的準則,讓藝壇一窩蜂向某些題材傾斜,變相地干擾藝術的發展。因而不少真正的藝術家,都對那些拍賣價格的起伏愛恨交加,既受惠于“藝術有價”,但也痛恨藝術被資本綁架的現實。

今天中國畫品的飆升,展示了中國概念的火紅。那些畫價名列前茅的畫家,都在畫布上展示了他們的中國想像。畫布的人生,也是人生的畫布,畫出了中國的未來。絕望之後,是不可逆轉的希望。

凡註明 “藝術中國”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於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 “藝術中國” 浮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註明來源藝術中國,否則本網站將依據《資訊網路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路智慧財産權。

發表評論

用戶名
密碼


留言須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