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藝術家珂勒惠支木刻版畫作品《追思卡爾·李卜克內西》。元·空間供圖
手稿是最質樸的藝術表現形式,卻被認為能表現出藝術家的真性情。前天,元·空間的新年首展“與大師同行”開展。
被畢加索稱為“20世紀最偉大的畫家”巴爾蒂斯、浪漫主義大師卡斯帕·大衛·弗裏德里希和對中國現代版畫影響深遠的珂勒惠支等藝術大師的30余幅手稿,除了讓觀眾可見文藝復興、浪漫主義和表現主義的典型藝術風格外,還得以從這些手稿中一探藝術家更為隱秘的內心。而這些首次在國內與公眾見面的大師手稿作品將展至3月30日。
紙上作品更能反映藝術家修養
在中西藝術交流頻繁的當今,越來越多的西方原作在國內展出,讓我們能得以與大師同行。而此次由中國著名當代藝術家曾梵志創立的元·空間則將視角投在西方大師的手稿上。
據介紹,這一展覽的舉辦得益於曾梵志在過去幾年收藏了不少西方大師手稿原作。
元·空間執行總監張文嘉告訴記者:“其實對紙上作品包括素描這些大家並不怎麼關注,大家的關注度主要集中在油畫這些材質上。但紙上作品非常能反映出藝術家的藝術修養、個性和藝術創作特徵。所以此次元·空間拿出這些收藏讓大家有機會看到大師作品。”
此次群展中,觀眾不僅可以看到喬凡尼·阿爾伯蒂等在16世紀的創作,也能看到卡斯帕·大衛·弗裏德里希、巴爾蒂斯、喬治·莫蘭迪等的手稿。類似喬凡尼·阿爾伯蒂的一幅紙上粉筆畫表現其在人體素描創作上的紮實基本功。
張文嘉稱,此次展出的喬凡尼·阿爾伯蒂等藝術家作品構成了一組典型的學院派素描,創作在巴洛克時期,完美的人體比例通過寥寥幾筆就躍然紙上。而浪漫主義大師卡斯帕·大衛·弗裏德里希的紙上作品,則展現了備受中國畫家推崇的“留白”技法,“仔細看這些‘留白’之處,還有淡淡的鉛筆印痕。而遠山隱隱消融在天際線處,與近景處的樹和人相映成趣,倣如擁有中國文人畫的意境。”
珂勒惠支《農民戰爭系列》亮相
除了這些在西方藝術史上的名家外,此次同行的大師中也不乏中國觀眾熟悉的,其中珂勒惠支便是一個典型。事實上此次元·空間的展覽中,珂勒惠支作品所佔的比例也是最大的。
1931年,德國女性藝術家珂勒惠支首次被魯迅先生介紹到中國,對中國現代版畫的發展産生很大的影響,這便奠定了珂勒惠支在國內較旺的人氣。
而此次展覽中亮相的是珂勒惠支最為著名的創作之一《農民戰爭系列》中的七幅作品。在《磨鐮刀》中,主人公的面部形態醜陋怪異,表情焦灼而茫然,張文嘉指出這顛覆了當時藝術創作的通常形象。
看她作品中直面殘酷和黑暗的勇氣,很難想像這是出自一名女性藝術家之手。而這都歸因于她獨特的生活經歷,她本人經歷過一戰和二戰,分別在這兩場毀滅性的戰爭中失去了丈夫和兒子。
收藏背後
希望有原作,因為印刷品會誤導你
我們學藝術都是從西方藝術開始,從素描這一基本功開始。當時在上世紀七八十年代看這些大師手稿都是通過印刷品,品質比較差。當我第一次看到原作時,我就想如果有能力和條件擁有一件就滿足了。
而我現在有很多幅了。我想藝術家大都跟我有同樣的感受,在學習的過程中希望有原作,能面對面地看到大師作品,而不僅僅是印刷品。因為印刷品會誤導你,你可能都不知道原作是怎樣的。這也是我之所以此次將這些藏品拿出來展出的原因。另外,我希望未來把對藝術的感悟和經驗告訴熱愛藝術的學生,這肯定需要有參照物。我會拿原作來告訴他們。
這些收藏大多是博覽會或者拍賣會中購得的。我收藏的藝術家都是我在過去學習中比較崇拜的大師。
口述:曾梵志(藝術家、元·空間創始人)
作者:李健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