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頁 > 資訊 > 海外

中國買家倫敦瘋狂淘廉價國寶

藝術中國 | 時間: 2013-05-08 20:27:57 | 文章來源: 第一財經日報

中國買家倫敦瘋狂淘廉價國寶

中國買家倫敦瘋狂淘廉價國寶

回購“國寶”的行為,在中國古董投資人以及投資拍賣機構中已經持續多年。英國作為歷史上老牌殖民掠奪國家,所存中國國寶的數量之多,光看大英博物館的收藏就可見一斑。而藏龍臥虎於民間藏家手中的也不乏其數,將對中國古老文化的仰慕轉化成鉅額財富的做法,在英國已經盛行了一個多世紀。

無論是基於民族情感,還是為謀求巨大商業利益;無論是因為對中國古董美物審美上的膜拜,還是作為“甩錢”做另類投資的一種,近5至10年的時間,來自中國的各色藏家、古董經營人已經是英國中國古董交易中一股強勁的力量。在4月還飄鵝毛大雪的倫敦,親身經歷了這幾年英國“中國古董市場”變遷的藏家及經銷人李寧向《陸家嘴》記者介紹了這個市場行情和淵源。

“我在愛丁堡遇到過一個把整場拍賣中所有的中國拍件全抱回家的中國買家。”

從2000年起在英國涉足中國古董藝術品收藏和交易的李寧坦言,中國古董越來越成為倫敦古董市場上的嬌寵,完全可以説是人見人愛,只要口袋“豐滿”,不怕沒“好貨”。

在佳士得2012年11月亞洲藝術周的拍賣結果報告上可以看到,“中國瓷器、藝術品和紡織品”專場總共拍出近350萬英鎊,排名前十的拍品,90%被“亞洲個人”或“亞洲機構”斬獲,這所謂的“亞洲個人和機構”,大都來自中國大陸,拍品成交的價格一般都是估價的5倍至8倍。

“目前市場最熱的中國藝術品或古董是水墨山水和佛像。”儘管李寧一向行事謹慎保守,以不跟風、選擇價值起伏較平穩的物品收藏和經營,但對市場熱點和風向瞭如指掌。在李寧看來,目前最高端拍品仍在英國和歐洲的藏家圈子裏,中國買家的勢頭定會更為強勁。

在中國東北長大的“70後”李寧,十多歲迷上了集郵,對收藏産生了最初的興趣。13年前到英國留學,就一頭扎進了古董收藏這深不可測的浩瀚海洋中。2004年起正式出手交易,在北京開了一家古董店,從此在英國各地和北京之間奔波。

“最初,我對18、19世紀中國瓷器情有獨鍾,全年坐火車在英國的鄉村拍賣行、古董集市甚至週末市場上奔波淘貨,常常會驚喜地發現一件件心儀價值空間又不小的美物。”在英國從懷揣850英鎊開始行走江湖的李寧,這些年浸淫市場,見多識廣,日益老到,交易金額成幾十倍增長。

據記者觀察,英國古董和藝術品市場多樣而繁茂,級別檔次也極其鮮明。一般而言,最高級別的由眾所週知的佳士得、蘇富比[微網志]和邦漢姆三大跨國拍賣行統領,一般拍品底價為1萬英鎊以上,供大玩家馳騁(佳士得低於1萬英鎊的專設一處南肯辛頓拍賣點,蘇富比5000英鎊以下的不收)。每年春秋兩季,三大拍賣行在倫敦都會舉辦“亞洲藝術周”,專拍來自亞洲的物品。

還有一些是歷史悠久、拍品底價相對較低的(5000英鎊以下)英國國內拍賣行如:爵韋茲、伯爵等,再有就是不設拍品底價的,全國上下各地方數以百計的小型拍賣行。拍賣行之外,英國在一些鄉村舉行的大大小小規模不一的古董集市(Antiques Fair),特別是春夏秋三季,這些古董集市簡直就是英國田園中一道道奇異風景。

而在倫敦,還有一些以近乎滿足國外遊人古董“看熱鬧者”需求的室內古董藝術品市場,如倫敦主要商業街邦德街附近的“格瑞斯”、福爾摩斯博物館所在的離貝克街不遠的“阿爾飛”和只在週末或每週開放一次的古玩市場,如因同名電影揚名全球的“諾丁山波特貝樂”、“博蒙斯”、“斯別特費爾德”等等。人們可以按照自己的實力和喜愛,選擇不同的場合收受或出售藏品。

“當然,在大拍賣行壟斷高端貨源的同時,有時一些缺乏經驗的藏家對物品"不識貨"或者收到饋贈不明價值,就近送進地方拍賣行,於是,"殺出黑馬"的事件也不是沒有,前不久在英國中部約克的一家拍賣行拍賣一隻乾隆小花瓶,就拍出了9萬多英鎊的高價。”李寧介紹説。

以前中國古董的擁躉者多是英國人,那些寶物只在英國收藏者和經銷者手上流轉,玩家相對比較集中,而且市場相對也比較平穩。而近10年來,隨著中國經濟的發展,富裕起來的中國買家對英國這裡市場的直接介入,把中國古董市場炒得火熱,價格不斷上升。在一些場合,高倣品導致真假難辨,讓拍賣行都沒有安全感。

“由於中國買家的直接進入回購,市場特別看好中國古董和藝術品,精明的英國收藏家和經營人不再把藏品放在集市或者小型拍賣行,只要是和中國搭上邊的,都情願支付一些仲介費用而送拍賣行出手,以拍一個更好的價錢,獲得更多的利潤。所以現在除了在拍賣行,其他地方很少再能買到像樣的東西了。那種坐火車去撿漏的時光,早已不復存在了。”李寧感嘆道。

“中國買家在集市壓價,英國人不喜歡,情願付手續費把物品送進拍賣行;到了拍賣行,中國買家又相互頂價,結果價格越來越衝屋頂。對我來説,交易成本也是越來越高了。”李寧很清楚自己不能和那些“背著一麻袋現金”進拍賣行的中國“大戶”拼實力。

如今的網路競拍,也是增加交易成本的一個方面,網路交易必須要向拍賣行支付拍品價值3%的手續費。  問起李寧的銷售渠道,他説比較多樣化,隨著這些年市場的變化收入售出的方式和渠道都有一些變化。在北京的古董店只是一個“窗口”,通過展示和出售他在英國買入的一些物品,吸引和建立起一些固定的客戶群。另外,現在客源相對比以前固定,直接銷售交易的情況也很多。

不過,李寧也提到,一個最通常的銷售渠道“拍賣行”對中國收藏者來説,卻比較難打通關節。原因主要是一些拍賣行對來自中國藏家的物品的真偽缺少信任度。現在大多拍賣行聘用一些專門的中國古董鑒賞專家來把關,有些時候,無法百分之百確認的物品就被拒之門外了。

 

凡註明 “藝術中國”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於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 “藝術中國” 浮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註明來源藝術中國,否則本網站將依據《資訊網路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路智慧財産權。

列印文章    收 藏    歡迎訪問藝術中國論壇 >>
發表評論
用戶名   密碼    

留言須知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