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頁 > 資訊 > 市場

保稅拍賣解決不了大問題:“保稅”僅是暫時的止痛針

藝術中國 | 時間: 2013-07-08 16:49:19 | 文章來源: 中國文化報

長期以來,藝術品交易的高額稅負令不少企業不堪重負,紛紛尋求種種途徑逃稅,在經歷了去年的查稅風波後,圈內不少畫廊和拍賣行更是選擇落戶香港,然而,香港畢竟不是離消費市場最近的地方,有很多不便之處。在此背景下,“文化保稅”的概念進入了業界的視野。今年4月,兩場藝術品保稅拍賣會相繼在北京天竺文化保稅區和廈門湖裏象嶼保稅物流園區舉槌,近期,上海外高橋保稅區也將舉行首次藝術品保稅拍賣會。“文化保稅”能否解決藝術品行業的稅負難題?藝術品保稅拍賣真的能夠“保稅”嗎?

京滬廈文化保稅園三足鼎立

所謂“文化保稅”,是指將保稅區、出口加工區、保稅港區等各類海關特殊監管區域的功能和政策運用到文化産業的貿易環節上。而藝術品保稅拍賣是指在保稅區內舉行“進口”的藝術品拍賣會(其中藝術品包括回流的中國藝術品和外國藝術品),買家如果購買藝術品後直接帶出境外,則不需要交納關稅和增值稅;買家如果要把藝術品帶入境,則總計接近成交價25%的稅費全部要繳納。

目前,內地有3個文化保稅園區,分別在北京天竺綜合保稅區、上海外高橋保稅區、廈門湖裏象嶼保稅區開展業務,三地各有特點。北京的文化保稅園是在政府支援下,由北京歌華自主投資的項目,分為國際文化商品展示交易中心、國際文化物流中心和國際文化貿易企業集聚中心,預計2015年全部建成並形成完整園區業態,其中,與藝術品倉儲與保稅相關的是佔地8.3萬平方米、建築面積20萬平方米的國際文化物流中心。上海的文化保稅園由政府主辦,資金充裕、硬體設施完善,獨具特色的海關保稅空港一體化使通關、清關、稅費保護和申請等更加快速便捷,依託外高橋保稅區優勢打造的上海國際藝術品交易中心成為國內首家運營的藝術品保稅服務平臺。廈門則通過港口城市的地理優勢,及其藝術品拍賣市場的市場基礎,通過保稅拍賣做成區域性的藝術品交易中心,特別是兩岸文化藝術品交流的中心。

據了解,文化保稅園區的優惠性政策包括:免證、免稅、保稅,企業進駐文化保稅園區即能享受園區給予的高自由度,被審查的力度相對較小,更重要的是可以省略辦理各種繁瑣證件,“免證”由此而來;“免稅”即在文化保稅園區內交易免增值稅,而且相應的營業稅也會比園區外要低,即便是把中國的藝術品出口國外,中國的關稅也相應減免,但還是要按照其他國家的法律規定繳稅;“保稅”即藝術品進入中國只是出於展覽展示交流的目的,並沒有發生交易,就不需要交納各種進出關稅。

然而,保稅區並不是免稅區,只要完成藝術品交易提取進關就仍要交17%增值稅,這也讓一些人不看好文化保稅,認為這不能從根本上解決藝術品行業的稅負問題。對此,有業內人士認為,保稅區的重點不在“稅”上,而在於節省成本、方便客戶方面。“保稅區真正的核心和優勢應該指向國際市場,幫境外賣方省去了如批文、進口、稅收等很多程式,其在國際貿易中不收增值稅才是保稅區突顯的優勢,本地市場並不是保稅區的目標。保稅區應該是交易雙方成本最低的地方,對本地的經濟有拉動效用。保稅區做的文化貿易更集中在國際貿易上。”北京歌華文化發展集團總經理助理王昱東認為。

藝術品保稅拍賣未必“保稅”

今年3月末,北京天竺保稅區迎來了自法國進口的592件十八九世紀的法國典藏級藝術珍品,這標誌著北京文化保稅進入了實質性運作階段,緊接著,數十件來自這批藝術珍品的拍品在天竺保稅區舉辦的首場文化藝術品保稅拍賣上亮相。這場保稅拍賣歷時1個半小時,吸引了40多位競買人參加競拍,總成交金額1090.4萬元,拍賣成交率達85%。

如果説北京的這場藝術品保稅拍賣結果還差強人意,那麼隨之而來的北京華辰在廈門保稅區內舉行的首場保稅拍賣就令人有些失望了。這場規模並不大的拍賣會,360件西洋藝術品,最終拍賣成交率僅23.03%,總成交金額974.3萬元。由於保稅拍賣僅是在保稅區內不需要考慮關稅問題,一旦藝術品入關,仍需要按照海關規定繳納相關費用,落槌後,這場拍賣只有1/3的買家交了17%的增值稅將拍品提取進關,大多買家仍選擇將拍品繼續放在保稅區內儲存或直接運到香港。有藏家計算,按照總計接近25%的稅費以及拍品儲存在保稅區時需要交的倉儲費用來計算,除非買入的價格遠低於市場價格,否則競拍下的拍品再轉手出去很難有賺頭。當然,另一種方法是,這件藝術品一直只局限在保稅區內保存、展覽、交易,那麼接近25%的稅費就可以被免除,但這就要求保稅區能夠有相關的配套設施建立起一個藝術品的産業鏈,包括保管、倉儲、鑒定、估價機構,私人或公立的美術館或博物館,以及拍賣行、畫廊和其他交易平臺。

對此,華辰董事長甘學軍表示,藝術品保稅拍賣在國內尚處於探索階段,他更願意把保稅拍賣視為“一種服務方式的改革”。他表示,市場各方都把稅費看得很重,所以對於保稅拍賣寄予的期望是如何能夠免稅或減稅,但事實上保稅拍賣沿用的是國際貿易的保稅交易概念,意義在於為客戶提供更為便捷的服務,省去運輸、倉儲的費用和時間,把貨物集中起來進行交易。“對於內地的收藏者來説,保稅拍賣時為他們蒐羅來自全世界各地的藝術品,將中國與國際的藝術品市場掛鉤,而國際買家也可直接到此來交易。”

他認為,對於買家來説,如果深入了解保稅拍賣的相關細節,也可能從中獲得一些機會。“以前大件、大宗藝術品入關會碰到阻礙,但如果通過保稅拍賣將它們先在保稅區‘打散’,有的入關,有的轉賣出境外,有的在保稅區內進行交易,這樣可以避免一些阻礙。”

比如一批1000萬元的藝術品,入關的稅費是25%左右,如果先在保稅拍賣會上拆分成數個標的,有的適合內地市場,繳納一定稅費入關,有的適合帶到香港或境外其他地區,可以免交稅費帶去,令這種投資方式更為節省成本、目的性更強。而如果要在保稅區內“就地消化”,買家也可以適當採用借展方式。比如從保稅區的機構或個人把在保稅拍賣中買到的藝術品借到其他地區進行展示和宣傳,最後回到保稅區進行交易。

“保稅”僅是暫時的止痛針

毋庸置疑,保稅區的建立必然有望促進拍賣市場的發展,但國內藝術品市場的諸多問題卻並非一個保稅區就能解決。作為保稅拍賣的探路者,甘學軍認為,保稅拍賣是在國際貿易當中很實用、很有效的一個貿易方式,但不可能“救市”。把它套用到藝術品拍賣上來是試圖在目前中國藝術品市場這樣的法律環境下、在中國藝術品進出口管理法律大框架下,探索一條中國藝術品市場拍賣國際化的途徑,或者説為中國藝術品市場的運營增添一些新的方式。他認為,保稅拍賣的核心意義不在於免稅或是其他,而是在國際貿易範圍內把藝術品從世界各地能夠集中在一個自由貿易的環境當中,來便於收藏家、投資者就近鑒賞和收藏。通過保稅拍賣,可以感受到中國藝術品進出口管理的改革勢在必行,否則,中國藝術品市場國際化路程會很遠。

中央財經大學法學院教授劉雙舟也認為,保稅拍賣不會解決大的問題,主要意義在於進出關手續的簡化,不會影響大局。劉雙舟建議,除了對境外藝術品交易完成返回境外市場免關稅和增值稅外,若流入內地市場,最好也能給予相對降低的稅收優惠,這樣有利於藝術品的回流。對於來源於內地的藝術品,在中心免稅交易後,只要不是文物,出口國際市場同樣免關稅,返回內地市場時,國內稅收同樣給予優惠,這樣便能鼓勵出口。“目前的環境還是有局限,保稅區的主要宗旨是關稅保稅,至於境內稅收能不能減少,這一點目前沒有法律依據。保稅區最終應該具備免稅港的性質,應為將來全國藝術品稅收改革做試點。”

 

凡註明 “藝術中國”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於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 “藝術中國” 浮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註明來源藝術中國,否則本網站將依據《資訊網路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路智慧財産權。

列印文章    收 藏    歡迎訪問藝術中國論壇 >>
發表評論
用戶名   密碼    

留言須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