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跌宕起伏,但國內藝術品基金市場的巨大潛力仍然無時不在誘惑著各路投資者們。相較之前,如今的市場低調了很多,但各路資金似乎仍然對這一領域情有獨鍾。
事實上,基金踏入藝術品市場的那一刻猶如站在了一片果實纍纍的玉米地前,同時,這又是一片隱藏著無數大大小小陷阱的玉米地,而基金掌舵者的首要任務就是穿越它。每位參賽者相互間進行著一場有趣的競賽:看誰最早穿越玉米地,到達神秘的終點,同時他手中的玉米又最多。只有最佳配比“玉米地遊戲”的三個生存要素:速度、效益和安全的前提下,才有可能成為笑到最後的玩家。
在日前《投資有道》雜誌主辦的“2013藝術品基金髮展主題論壇”上,眾多嘉賓學者就未來國內藝術品基金髮展之路展開了激烈的討論。
投資藝術品需膽大心細
中國的藝術品投資市場已經從幾年前數倍乃至十余倍的驚人增長中趨於常態,因此對藝術品基金來説,在藝術品收購階段不能過於隨性。元潤雅信藝術投資管理有限公司藝術總監敏五就認為,“藝術品運作有著獨特的規律,炒作僅僅只能作為輔助手段,對藝術品升值的影響起不到關鍵作用。決定一件藝術品升值潛力的因素主要為藝術家和其藝術創作的歷史價值與藝術價值,這兩個價值任何一個都能夠保證你的投資升值。”
然而歷史是極其吝惜他的筆墨的,在藝術史上存在一席之地的藝術家和作品註定是極為有限的,當代藝術家始終是藝術基金投資的重點方向之一。上海文化藝術品研究院執行院長孔達達笑言:“藝術體系的門派觀念讓我們很難從藝術創作者口中得到準確的投資方向,與其這樣不如購買自己喜歡的作品,也許機緣巧合下該作品的姊妹篇被著名機構收藏或者被某位元首作為贈品了,時代造化人,但能最快孵化著名藝術家。但是這樣投資作品的行為是極度瘋狂的,這個時機基本可遇不可求。而對藝術品基金來説,需要基金掌舵者細心的摸索,號準時代的脈搏。”
“把低價買進的藝術品進行價值放大,仍然是當前最成熟的運作手法,但需要記住,不買永遠沒有利益,遇到合適的藝術品就要敢於投資,猶豫不決等待你的只有過期不候,到時候就悔之晚矣了。”藝術批評家及策展人徐子林的觀點則與那句“機遇只留給有準備的人”有著異曲同工之妙。
當然,有人的觀點更加激進。詩佰芮投資管理有限公司總經理易麗娟説:“從我手裏的數據來看,國內藝術品交易80%是在拍賣行完成的,無形中將很多潛在的投資者擋在了門外。我們希望通過線上線下開展藝術品鑒會,讓所有有能力投資藝術家作品的人真正了解藝術品的價值所在,只有了解了什麼是藝術的藏家才會花錢投資,長此以往,部分投機性質的藝術品基金就會慢慢的自動淘汰出局。”
數據庫仍然很重要
目前,中國藝術品基金處在藝術品交易尚未規範的起步階段,極度的缺乏安全感,尤其面對藝術品鑒定和評估缺失的交易環境中,將風險降到最低變得尤為重要。孔達達舉了這樣一個例子,一位青島的投資客在歐洲看中一副歐洲藝術家的作品,對方開價5萬歐元,付款前查詢了孔達達的數據庫,發現該藝術家的同類作品最近市場成交價僅為4800歐元,這充分體現出數據庫在藝術品交易中規避風險的作用。
孔達達説:“我們應該把關注的藝術家的作品交易的相關數據全部存入數據庫,這樣任何關於他作品的波動都能夠被第一時間抓住,從而評估或預測其價值走向。掌握數據是藝術品基金掌舵人必須做到的事情,沒有數據支撐的投資方案是不理智的,是眾多基金投資人的噩夢。”
敏五對此觀點也很贊同。“有無完整的數據庫就是藝術品基金成功與否的生命。”然而事實上,諸如假拍、炒作等不可控因素往往導致數據真偽難辨。比如,2012年全年成交的拍品中有高達48.2%的作品沒有完成付款,這類行為就導致了行業資訊的極端不對稱。
“國內藏家和投資者通常習慣於通過雅昌藝術網蒐集拍賣行的落錘數據,但僅僅依靠這類記錄很可能産生誤導,而這時就體現出機構的作用。”鼎藝藝術基金投資委員會主席陳波如是介紹自己的心得,“機構在做類似數據收集的時候,通常都會全方位跟蹤藝術家在各個拍場的表現,並派遣專人在現場記錄哪位買家收藏了該藝術家的作品。再通過各類渠道多方核實,只有使用處理過的數據才能夠保證將風險降到最低。”
成功的藝術品基金管理者要善於與專家學者密切合作,既要有效把握複雜的利益關係,又要從眾多干擾中檢索出最準確的資訊為我所用。通過培養投資人長期持有藝術品的觀念,延續這個市場的良性發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