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今天西泠拍賣在杭州的落槌,今年的秋拍也在遍佈全國的寒潮中落下帷幕。藝術品拍賣市場早已不似2010年前的熱火朝天,盤整仍在繼續,涉入市場的每一個人都感受到了絲絲涼意。但從另一個方面講,眼前的盤整也是這個嘈雜市場的一劑清涼,讓藏家、拍賣行與賣家共同思索如何將市場進一步推向健康與規範。
從秋拍前的“徵集難”到秋拍中的成交額萎縮、大量名件佳構流拍,種種跡象都折射出市場下滑走勢。主力板塊的不景氣,讓從業者將目光投向幾個新板塊,在寒潮之中點亮星星之火。
寒意籠罩
2010年被看作國內藝術品市場進入“億元時代”的年份,僅在當年,內地藝術品拍賣市場完成交易的億元拍品就有十余件之多。而今,短短兩年過去,作為中國藝術品拍賣主力之一的中國書畫,今年過億拍品僅有王振鵬以1.012億元在北京保利成交的《江山勝覽圖》。雖然高價拍品不是市場健康與否的指向標,但仍能對人們的心理預期産生重大影響。
隨著各大拍賣行秋拍紛紛結束,成績單也一一齣路。中國拍賣行的三大巨頭之一嘉德總成交17.45億,北京保利總成交23.1億元;北京匡時則交出9.32億的成績單。以上三個數字對應其于去年秋拍成交總額為38.5億元、49億元、18億元皆進一步下滑。
就中國書畫門類中的標誌性拍品張大千與齊白石的畫作而言,近兩年來這些作品屢屢出現,並有行家炒作因素。當市場處於逆勢之時成交可能出現困難。具有代表性意義的是出現在嘉德“大觀”專場中的張大千致張群《山水花卉冊》冊頁(二十四開)。該作估價2200萬至3200萬元,最終成交價只有2530萬元。其競價熱度已經與兩年前不可同日而語。
“大拍賣行的成交額降低,一定程度上也與小拍賣行涌入,分散了利潤有關。”一位具有30年從業經驗的資深書畫經紀人對《第一財經日報》分析道,“市場變化是正常的,也沒有媒體猜測的那麼劇烈。而現在所謂細分市場、小眾市場的言論也不一定正確。”在他看來,“今年的一大問題是大量的拍賣行涌現,秋拍場次急劇增多,這在一定程度上影響買家情緒,也稀釋了成交量。”
當下,一旦一塊未經規範的市場潤田顯現,人們就容易一窩蜂上前。而目前的亂象一定程度上也與監管的缺位、市場的欠成熟有關。“監管部門出臺的一些政策在實際操作中可能失效,而另一些需要加以監督的區域則是監管缺位。”
新的亮點
在拍場傳統主力成交不盡如人意的情況下,各大拍賣行紛紛開拓一些新興門類,力圖製造亮點。
“當代海派篆刻”就是上海朵雲軒今年開闢的新門類。在上海市收藏鑒賞協會副秘書長、朵雲軒金石拍賣的組織者袁慧敏看來,在書畫作品屢創高價的當下,金石篆刻仍舊是一片價值洼地。
而就金石篆刻本身的藝術價值與歷史價值而言,傳統文人往往講究書、畫、印一體。比之書畫,篆刻具有更抽象、審美意趣高的特點。但因為其涉及各個朝代的古文字以及將所有藝術變化融于方寸之間的線條與章法上,其鑒賞的門檻相對較高。很長時間以來,一直是收藏市場的冷門。
12月29日的“當代海派篆刻”專場拍賣匯集了30位海上知名篆刻印章80方,總估價僅為80萬元。其中包括韓天衡、孫慰祖、徐雲叔、李昊等名家作品。記者在此次拍賣的現場看到,相比朵雲軒其他場次的拍賣,這次拍賣的人氣仍舊不高。但其中,具有一定知名度和市場説服力的作品仍舊有眾多買家爭搶。其中,西泠印社副秘書長孫慰祖一方估價為5萬的印章“玉樹臨風”在買家的競價中一路走高至12萬成交,為現場為數不多的高價拍品之一。
除了首開當代篆刻作品拍賣的朵雲軒,“歷史文獻”也是今年秋拍當中的一大亮點。北京匡時今年推出“南長街54號梁啟超檔案”,聲勢不小。經過週密策劃與廣泛宣傳,如聯合清華大學、中華書局進行書籍出版、高校展覽等諸多環節,該批拍品在秋拍之前就引起了社會廣泛關注。在秋拍中,該批檔案共200多個標的最終以6709.2萬元的總價成交。比年中時匡時總經理董國強5000萬元的預期高出不少。
而一份以閩南方言清楚標注出釣魚島隸屬中國領土的1867年倫敦原版初印《大清國地理全圖》則在上海泓盛以11.5萬元的價格成交。
事實上,文獻類拍品的內容較廣,信札手跡、文獻著錄、金石拓片、書籍畫冊、老照片等都可以視為這一品類。近兩年,在藝術品拍賣業績下滑的趨勢下,古籍拍賣則成為逆市上揚的一抹亮色。在業界專家看來,去年創下古籍拍賣最高價格的“過雲樓”藏書則是撬動文獻類收藏升值的重要杠桿。
值得注意的是,香港的稅收與買家資源開始為各大拍賣行所看重,並將進軍香港作為其長期戰略。今年秋拍,保利與嘉德就出征香港,進行首拍。本月,在內地拍賣行中排名第三的匡時又宣佈與上海恒利合併,組建新的匡時拍賣。匡時總經理董國強向媒體表示,合併意圖之一也在於整合資源,以便進入香港市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