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當代藝術品在全球範圍內遭遇市場重創,已經成為不爭的事實。
從今年的香港蘇富比秋拍開始,中國當代藝術品遭海外資本拋棄的言論就已經開始在坊間流傳開來,兩個專場,共計300余件拍品,最終卻只取得了3億港幣的成交額,且在當代亞洲藝術專場當中,72.55%的成交率也使得整個拍賣現場因拍品不斷流拍而變得難以安靜。
在將香港視作內地拍賣市場風向標的前提下,香港蘇富比中國當代藝術品的失利,顯然在預示著整個中國當代藝術品的前途堪憂。
但在羽翼已然豐滿的內地拍賣行業當中,卻在如此的境況之下打起了太極,在風向標問題上玩起了文字遊戲,認為香港或者蘇富比已經不足以再承擔內地拍賣市場的風向標角色,內地與香港之間的可比性也在各種政策的干擾下變得愈加模糊。不料,中國嘉德2012年秋拍的結果出來之後,一個大大的嘴巴子扇在了所有嘴硬的人的臉上。
中國當代藝術品整體低迷已成定局
不管是已經結束本季秋拍的香港蘇富比、中國嘉德、香港佳士得,還是尚未開啟征程的北京保利和北京匡時,在面對藝術品市場整體調整的大環境之下,都很難有逆天的舉動出現,即便是國人向來不看好的“墻內開花墻外香”的拍賣行為,也難以改變中國當代藝術品在今天的整體低迷狀態。
有專家認為,今年秋拍藝術品市場的調整將不會止于某一門類的藝術品收藏,而將是對所有收藏門類的整體調整。這一説法到目前為止依舊準確。縱觀今年的國內藝術品拍賣市場,不管是傳統書畫還是當代水墨,從高古瓷器到明清傢具,都在呈現一種低迷的狀態。而在如此的大環境之下,原本就根基不穩的中國當代藝術品遭遇重創,也屬意料之中。
從中國當代藝術品蓬勃發展的2005年開始,內地藝術品市場對於中國當代藝術品的過度炒作和拔苗助長式的運作方式就一直存在,且長期以來成為業內人士所詬病的焦點。泡沫性的增長勢必會有破裂的一天,雖然2008年金融危機的短暫波動,震懾了一部分狂熱的藝術品投資人,但短暫的陣痛過後,所換來的卻是金融資本秋風掃落葉式的強勢入駐,這也使得在中國的藝術品僅經歷了不足2年的冷卻期,就再次迎來了井噴式的發展。“億元時代”名號的出現以及“金融時代”的到來,都在很大程度上讓曾經經歷過2008年金融危機中藝術品市場蕭條的人錯誤的認為,“藝術品收藏已經發展到了足以同金融分庭抗禮的地步”。但殊不知,“短、平、快”的藝術品基金完全違背了藝術品交易市場正常運作的規律,遍地開花的“文交所”更是如同鏡花水月一般虛無縹緲。在這些看不到也摸不著的新型藝術品投資理財項目的錯誤引導之下,國內藝術品市場當中的泡沫又一次的死灰複燃了。
別總把責任推給“泡沫”
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同樣,有藝術品拍賣的地方就總會有“泡沫”出現。關於國內藝術品拍賣市場擠“泡沫”的言論,從2005年中國當代藝術品異軍突起之時就時有出現。但有意思的是,每當國內藝術品市場遭遇調整或者市場不甚景氣的時候,“泡沫”總能成為所有人攻擊的對象,就好像是“泡沫”自己跳出來舞舞扎扎半天,攪亂了原本正常的市場交易秩序。當然,明白事理的人都知道,這樣的舉動只是希望在市場不景氣的時候,為行業找一個“替罪羊”,就好比當今社會上所發生的任何違法亂紀事件都是由“臨時工”造成的一樣,而“泡沫”也成了今天藝術品市場當中的萬金油,誰用誰靈,用哪都行。
顯然,本輪藝術品交易市場的不景氣,也與存在於其中的“泡沫”分不開關係,而中國當代藝術品作為“泡沫性”增長的長期代言人,自然也難逃被責的厄運。如此一來,在市場調整、資金撤出、閒錢越來越少的情況下,擠一擠中國當代藝術品當中所存在的“泡沫”也就變得愈發的順理成章,有道是,“你擠我擠大家擠,擠擠更健康”。
臨近終場,安慰一球終難成最後絕殺
與中國當代藝術品一蹶不振的局面不同,剛剛于不久前在紐約結束的兩場由蘇富比、佳士得帶來的“戰後和當代藝術拍賣”卻是另一番境遇。比之中國當代藝術品的“黑色星期天”,紐約當代藝術品則上演了一場“供需之間的完美風暴”,兩個專場分別取得了3.75億美元和4.122億美元的驕人成績。
據媒體報道,海外藝術品市場分析者近來不斷以全球經濟持續低迷的理由,解讀當代藝術品市場的羸弱。據統計,2011年6月至2012年6月期間,全球當代藝術品拍賣收入減少了6%,降至8.6億歐元。然而,此番紐約的拍賣卻提供了出人意料的另一種結局。另據Artprice網站最近發佈的《當代藝術市場2011/2012》報告解讀,目前亞洲是全球當代藝術品需求最大的市場,銷售額佔全球的43%,在亞洲國家中,中國是世界上最大的當代藝術品市場,佔全球拍賣收入的38.79%。儘管香港蘇富比當代亞洲藝術專場的拍賣業績有所下滑,但實際上,亞洲收藏家並未削減他們的購買,只是將目光轉向了歐洲和美國。據佳士得統計,註冊參加紐約和倫敦拍賣的亞洲客戶數量已上升了31%。而此次兩大拍賣行秋拍,就有中國買家抱回了一件利希滕斯坦的作品。
同時,另有一些市場分析人士相信,紐約秋拍的結局對於佳士得即將在香港舉行的亞洲現當代藝術品秋拍是一個利好消息,至少能夠大大鼓舞市場的信心。而事實也確如分析者所預料的,剛剛結束的香港佳士得秋拍在當代藝術板塊確實取得了不錯的成績。相對於今春,香港佳士得今秋亞洲二十世紀及當代藝術板塊市場支撐力度增強,市場份額由春拍的23.03%提升至26.21%,同比2011年秋拍提升了5.17%,成交總額為6.75億港元。其中,“亞洲二十世紀及當代藝術晚間專場”創造了總成交額4.20億港元的好成績,環比今春該專場增加了5,864萬港元,同比去年秋拍增加了1.24億港元。“亞洲二十世紀及當代藝術晚間拍賣”一直是香港佳士得的主打專場,涵蓋中國、日本、南韓、印尼等國家重要藝術家的精品佳作,以少、精求勝。這一專場在經歷了2011年秋的回落後,在上拍和成交總量變化不大的情況下,成交總額迅速上升,已然成為今秋整個亞洲區內當代藝術品最為堅實的存在。其中,本季香港佳士得當代藝術專場共有11件拍品以千萬元港幣成交,而這樣的成交結果也是當前藝術品市場整體調整期所難得一見的。
即便如此,局部的勝利很難改變整個戰局的成敗,尤其在本季秋拍臨近尾聲之時的驚艷表現,也終將會如同曇花盛開般一閃即逝。但不管如何,香港佳士得終場前的“進球”雖然只是一個安慰,不能成為絕殺,但在整體低迷的市場環境之下,如此信號的放出才會顯得珍貴,也更能給已處拍賣洼地的中國當代藝術以“正能量”的傳遞。相信星星之火終將可以燎原,為中國當代藝術依舊還有未來留存寶貴的火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