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頁 > 資訊 > 市場

網際網路的無限能力吸引商業巨鱷涉足網路拍賣

藝術中國 | 時間: 2012-10-22 09:01:17 | 文章來源: 《證券日報》

目前的網路展示令人遺憾,因為它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許多作品的誤讀,什麼也比不上對藝術品的直接觀賞。

2011年12月,佳士得“伊麗莎白泰勒珍藏系列”全球巡展後在紐約拍賣,轟動一時。引人關注的是,2000余件拍品中的近千件拍品在網上競標。之所以邁出這創新的一步,佳士得解釋是為了“來自世界各地的競買人都能參與到這一具有里程碑意義、為期兩周的拍賣活動中。”創新之舉沒有讓佳士得失望。此次網路拍賣創下了逾950萬美元的成交額,成交率高達100%,競價次數達5.7萬次。

網路擴大藝術的受眾群

網際網路的無限能量和藝術品拍賣的華麗色彩吸引著更多商業巨鱷涉足網路拍賣。法國全球藝術市場資訊網(Artprice)自2012年1月18日起開始提供線上拍賣服務,第一天便拍出了5000多件藝術品。其首席執行官坦率地表露了開展網路拍賣業務的意圖:期望全新的線上拍賣服務能促進銷售額的增長。對此,有人説藝術品市場傳統意義上的冬歇期被網際網路喚醒了。更有人説,從一個單一的出售數據的平臺,到為用戶提供各種免費和付費服務的綜合網站,成立於1987年的全球藝術市場資訊網,在網路與藝術品拍賣的牽手中,開始了從頭到尾的蛻變。

國內,背景不凡的嘉德線上早早向這只蛋糕開刀,如今業務已如火如荼,而作為行業黑馬的愛藝客以純粹、專業為特點,不甘示弱,充滿活力。HIHEY也與去年進行了第一次“中國二十世紀和當代藝術”拍賣,據稱取得了1340萬的成交額。愛藝客網站的負責人趙子龍認為:“網際網路給藝術世界帶來最大的變革就是通過網路建立一個藝術長尾市場,使得多樣化、非標化的藝術品被更廣泛的新藏家看到,從而實現新的購買和收藏模式。”

網路極大地擴大了藝術的受眾群,更多的人可以不費太多功夫看到本來物理位置極其遙遠的藝術作品。這在一定程度上方便了藝術的普及,尤其是教學。而線上藝術展覽的推出也相應地鼓勵了線下藝術參觀。Google Art Project的一項調查便可佐證這一點,項目推出兩周後, MoMA的官網瀏覽量提高了7%,可惜受art project影響的實際入館人數的統計並不清楚。而線上展覽對豐富線下展覽體驗也起到了很大的幫助。同樣是Google Art Project調查顯示,提前進行線上體驗的觀眾在進行作品實際欣賞時得到更大的滿足,而參與過博物館實體參觀的觀眾也樂於回家再次進行線上體驗,因為放大的圖片可以讓你觀察到許多在博物館和畫廊參觀時注意不到的細節。積極的事實必須得到肯定。

網路拍賣不敵直接觀賞

同樣的事實是:藝術品産業是一個高端産業,全球藝術品市場比全球唱片銷售額更高,規模達600億美元/年。所有中、高檔藝術作品,幾乎全是通過特定的畫廊或拍賣行,在藝術品仲介引導下完成交易。最典型的銷售模式如策展和拍賣。然而,這個貌似只屬於極少數人的玩意,在科技影響已經深入人類生活各個層面的現在,其運作方式抵抗數字化發展的程度也遠遠高於其他領域。

在與藝術家的交流中,我們也許能夠了解些更直觀的原因。芝加哥大學視覺藝術系教授Laura Letinsky和Geof Oppenheimer作為藝術家,各自忙於紐約和柏林的個展,同時身為藝術系教授,曾對網路對藝術的影響做過思考。Laura Letinsky (擅長攝影) 認為:“目前的網路展示十分令人遺憾,因為它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許多作品的誤讀,起碼在目前,這情況沒法避免。例如他們的朋友,同是芝大老師David Shutter的作品線上上線下完全是兩個樣子。再舉例比如更大名氣的德國藝術家Gerhard Richter. 而且往往是,網路設計的努力越大,遺憾越大,比如很多畫廊推出的3D體驗,讓觀眾錯覺的認為所見即所得,而事實是大相徑庭的。”Geof Oppenheimer (雕塑和影像)認為,“網路的出現無疑是為藝術品的記錄提出了新的要求,技術和技術的使用在目前仍舊充滿很多局限。藝術家的角色在此出現了模糊,藝術家是否應花時間去應對這一切?”來自藝術家的統一一致的反饋與Google Art Project負責人 Amit Sood的觀點不謀而合:“什麼也比不上對藝術品的直接觀賞。”而另外,藝術領域的傳統交易方式充滿了不透明的利好,是很多藝術玩家的得意之處。這一方面使得藝術群落得以相對小規模而卻持續的樂悠悠發展至今,一方面也令從業者長期對不確定性的行業明天而擔憂。

借由Geof Oppenheimer 的思路,“網路對消費的引導同樣反映在藝術品生産源(把藝術作為商品)-藝術家和藝術品仲介-藝術商身上。”如同人類生活的各方各面在當今社會的處境,這是一個需求被擴大,需求本身亦被消費的時代,一旦被貼上商品的標簽,馬上便進入龐大的社會消費傳送帶,一切令人目不暇接,充滿了無限可能性,也伴隨更大的寬容和抵觸。更多的人願意相信規範和制度可以把我們帶的更遠,可以讓我們在更融洽更簡單的環境中獲取應得。事實是,越來越多的創新發明正在把我們帶向這樣的明天。

回歸中國,在科技和創新中的角色中我們更多時間是處於追隨的位置。這顯而易見是很大的劣勢,因為一目了然在好用些的外國網站上更多的展示的不是有關“China”的資訊,本土的媒介總是更便利於表達本土的聲音。而誠信,作為第三方的立身之本,更是網路介入生活成立與否的基本信條,這在中國,更是一個尤為重要的尺規。

 

凡註明 “藝術中國”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於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 “藝術中國” 浮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註明來源藝術中國,否則本網站將依據《資訊網路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路智慧財産權。

列印文章    收 藏    歡迎訪問藝術中國論壇 >>
發表評論
用戶名   密碼    

留言須知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