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頁 > 資訊 > 聲音

趙子龍:網際網路革了當代藝術形態的命

藝術中國 | 時間: 2012-08-13 10:49:47 | 文章來源: 證券日報

生活方式的變化,勢必引起人們觀念的變化,人類社會的文化形態和知識結構也因此不斷刷新。安迪·沃霍爾早就已經暗示,隨著經濟自由化和資訊自由化,以任何名義營造的統一的,精英的意識形態將被瓦解,“一切堅固的東西煙消雲散”,大眾文化、流行文化將成為當代文化的發展趨勢,人人可參與、可製造的狀態,將是文化的自由狀態。

英國批評家斯塔拉布拉斯的《當代藝術》中專門論述當代藝術的方向之一,就是利用網際網路將社會關係變成一種新的藝術媒介,將藝術從高高之處拉進平民,從沉重的博物館裏拖曳進日常生活,藝術將從藝術制度和藝術理論中解放出來,以親切而難以察覺的方式融入我們的日常生活。

當下中國當代藝術,正面臨著一場網際網路帶來的革命。

在此之前的藝術,實際上植根于過去的知識結構和觀念體系中,同時適應於以往的文化體制和經濟形態。隨著資訊科技對這些舊有事物的瓦解,原有的藝術形態已經顯得越來越不合時宜,主要體現在如下一些方面:

藝術觀念體系的陳舊

在當下,我們仍然能夠感受到過時的、陳舊的、老套的理念穿行于當代文化之中:老氣橫秋,缺少時代精神和鮮活感。受到中國傳統藝術觀念、藝術制度的影響,藝術行業存在著論資排輩的觀念,所謂的“藝術家越老越值錢”的觀念,深入人心。這種“師傅帶徒弟”的文化等級制度,很大程度上實際是封建保守文化觀念的遺留。在當代開放社會,藝術的觀念也在不斷刷新,社會的發展為人們提供著與以往不同的生存經驗。許多所謂的“老前輩”,實際上其思想的創造力已經枯竭,由於不再身處社會變革的前沿,也自然無法獲得新環境所提供的生存體驗,他們的知識體系裏面沒有微網志、微信,也沒有安卓,所以他們的觀念,實際上正在遠離當下時代。

藝術的權力化

由於中國長期以來審美教育的缺失,全民的藝術修養普遍低下。建國以來,社會所帶給人們的生存經驗,是政治經驗、經濟經驗,而沒有審美經驗。這就導致了“藝術”成為少數專家才能懂得的“黑話”,藝術的評價標準、話語權也因此被壟斷。一直以來,中國當代藝術其實並非是開放的,藝術的評判權力在於特定的群體:批評家、策展人、畫廊,公眾對於藝術並沒有話語權。這些冠以專業、學術的話語權,與藝術市場結合起來的時候就變成了利益的壟斷,這也是當下許多所謂的學者和策展人名不副實的根本原因。當這些評判者的觀念老化的時候,他們對於藝術的評判權實際上是值得質疑的。

壟斷的藝術市場機制

中國當下的藝術市場機制,是由畫廊、拍賣行、資本運作這樣一個邏輯構成的,某種意義上已經構成一種壟斷機制。如果不經由畫廊選擇,藝術家就無法進入這個市場機制,無法獲得“合法”的作品價格。而回顧經濟史,我們發現市場的方向必然是自由、開放。

藝術的封閉化、圈子化

當代藝術在成名之後,越來越失去公共性、開放性特徵,而日益成為封閉的圈子,脫離社會步伐和時代進程,成為文人雅玩、私密沙龍性質的小團體。同時,中國社會正經歷著越來越劇烈的變化。在偉大的可能變革的時代,藝術卻因為其保守,封閉,圈子化特徵,逐漸失去參與時代、見證時代的機會。

網際網路介入藝術,將為藝術帶來一場徹底的革命:嶄新的、公共的、開放的、自由的藝術社會。前面説的幾個問題,網際網路都具有極強的針對性。

在知識體系方面,網際網路能夠瞬間提供最新的知識資訊,實時更新我們的觀念,並且不斷提示,我們的知識體系隨時滯後,這很大程度上消解了以“繼承”為主的文化系統隱含的惰性;在市場方面,資訊化將生産和需求中間的環節盡可能減少,為藝術市場提供了流暢的通道,藝術資源的壟斷時代已經過去,藝術那種“神秘”的附加值也從帳單上取消;藝術品開始大眾化,進而産業化。

在這場革命中,青年人將會成為主角,而且這與老套的奪權理論無關。青年人的優勢完全基於他們對新技術的掌握、知識體系的進化。生物界的物競天擇,適者生存的自然規律,同樣適合於社會進程:社會總是在向前進步,而擁有新的知識結構、創造能力、想像力的人們,才能不被新時代淘汰。

(作者為青年批評家、《德美藝刊》副主編)

 

凡註明 “藝術中國”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於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 “藝術中國” 浮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註明來源藝術中國,否則本網站將依據《資訊網路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路智慧財産權。

列印文章    收 藏    歡迎訪問藝術中國論壇 >>
發表評論
用戶名   密碼    

留言須知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