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頁 > 資訊 > 海外

印度正在成為網際網路藝術貿易中心

藝術中國 | 時間: 2011-12-23 09:02:06 | 文章來源: 藝訊中國

印度有12億人口,這其中中産階級和上層社會所佔比例很低,但增長是很迅速的。如今,通過一個叫做India Art Collective的網路藝博會,一些有藝術頭腦的投資客已經開始努力把富人的注意力吸引到印度藝術市場上去。印度的新銳富豪們對高科技的接納度很高,但對相對成形的藝術世界還心存芥蒂,因此透明、相對匿名的網際網路模式就對正在成長中的印度藝術收藏人群格外有吸引力了。

新的藝博會吸引了41家畫廊,200名藝術家和800多件藝術品——其中包括一些老牌印度藝術家,如M. F. Husain和S.H. Raza,也有安尼施·卡普爾、阿妮塔·杜伯(Anita Dube)這樣的印度當代藝術紅人——所有交易將在11月19日到26日間通過IAC網站完成。現有的線上藝博會大都不算太成功,ARTINFO經過了解找到了IAC格外繁榮的一些原因。

先例

“整個模型是建立在簡潔和印度網際網路普及的基礎上的,”IAC總監、創始人之一Sapna Kar説。

這個想法雖然對其他一些地方來説顯得新奇,但其實在10年前已經由藏家瓦奇拉尼夫婦(Minal and Dinesh Vazirani)的Saffronart進行了實踐,如今它已經是全球最成功的純線上拍賣行之一。2010年Arpita Singh的《願夢》在這裡拍出220萬美元。Saffronart商業模式之成功已經讓哈佛商學院(聯合創始人的母校)將其用作案例研究。

“我們創辦Saffronart的初衷是將科技和藝術融合起來,創造一種讓人們可以進行比較、有圖片、價格和資訊的線上經營,讓整個購買流程更輕鬆,”Saffronart的Dinesh Vazirani在接受ARTINFO採訪時説。在Kar看來,這也是IAC的目標。

透明

藝博會所使用的線上平臺和其他網站,比如今年早些時候在紐約舉辦的VIP藝博會是截然不同的。Kar指出,許多之前的嘗試沒有對藝博會的面對面交易模式進行充分的改變,使之稱為比實體博覽會更具吸引力的平臺。對於VIP,Kar説:“創辦一個有138家畫廊參與的世界級盛會還是相當引人注目的。”然而,她進一步説,“我覺得他們試圖把面對面的藝博會模型移植到網上去。”

而IAC則進行了改變。交易會更透明。價格都是直接暴露在網上的,不需要像以前那樣打電話給畫廊詢價——這是對典型的藝博會的一次關鍵性的革新,因為畫廊通常是不會明碼標價的。這對那些預算不多的買家來説是個激勵。不必因為害怕買不起而不好意思開口,因為藏家們壓根不需要開口。作品甚至還根據預算的高低在網站上分成三組。

“根本上説,整個藝博會就像有三個展廳。第一展廳裏放著1.2萬美元以下的作品。第二展廳放著1.2到4.5萬美元之間的作品。第三展廳則是4.5萬以上的作品。這樣買家就可以根據自己的預算到自己覺得合適的展廳去,”Kar説。

線上藝博會有利於IAC拓展自己的地域影響力,讓零散分佈在印度國內外的藏家都可以看到。印度畫廊基本上位於市中心,那裏居住的印度人很少,而這個國家的重要藝博會也都在這些地方(主要是新德里和孟買兩座城市)。雖然實體博覽會還有充分的發展空間,Kar説:“我覺得這種模式是對我們的市場拓展有益的。我們需要激勵更多的新藏家——藏家不一定要住在多數畫廊所在的兩個大城市裏。”

還有許多藏家不住在印度國內。Kar把藝博會放在網上的其中一個原因就是為了讓海外的印度人能更方便的參與。“許多印度藝術的收藏者是印度裔人士,但他們不一定在印度生活——這也是我們這個藝博會的亮點之一,”她説。Dinesh Vazirani對這種看法表示認同。Saffronart的買家中只有60%來自印度國內,85%的客戶是印度裔的,也就是説還有15%的印度人住在國外:倫敦、紐約、新加坡和香港是比較常見的幾處地方。

“在這種藝博會裏,你在孟買還是曼哈頓是無所謂的,你只需要點擊你喜歡的藝術品——四十多家頂級畫廊這次都把作品圖片放在了網上——然後就可以把選中的買回去,”Kar説。

科技

從某種程度上説,印度是經營線上藝術品博覽會的完美所在。它的發展迅猛,有許多新生的中産階級人士,能夠接受高新科技。據Kar介紹,印度如今有1億網際網路用戶,預計到2015年要翻三番(波士頓諮詢集團的2010年金磚四國網際網路使用狀況報告中預測到2015年這個數字會達到2.4億。)這些人都大量使用手持設備,非常熱衷高科技事物。他們會把科技應用到生活的方方面面。那為什麼不能用來收藏藝術品呢?(作者: 肖恩·費羅)

 

凡註明 “藝術中國”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於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 “藝術中國” 浮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註明來源藝術中國,否則本網站將依據《資訊網路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路智慧財産權。

列印文章    收 藏    歡迎訪問藝術中國論壇 >>
發表評論
用戶名   密碼    

留言須知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