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頁 > 資訊 > 市場

中國藝術市場並非走低

藝術中國 | 時間: 2012-07-05 09:45:55 | 文章來源: 精日傳媒

曾梵志的《飛翔》今年5月以510萬美元在佳士得香港出售

最近一段時間,一些藝術市場評論員常提到的問題莫過於,“中國藝術市場是否在走低?”ArtTactic近日發佈的報告表明,今年春拍,中國藝術品拍賣的“四巨頭”佳士得、蘇富比、中國嘉德和北京保利的成交額相比2011年秋拍減少了43%,相比2011年春拍減少了43%。在這四大拍賣行當中,中國嘉德的銷售降幅最大,相比去年秋拍,今春的成交量降低了45%。對於北京保利而言,其今春整體拍賣銷量下降39%,中國藝術拍賣成交額為4.85億美元,比佳士得高出36%。

對於ArtTactic發佈的報告,不少相關媒體都做出了回應。ArtMarketMonitor指出,“蘇富比和佳士得春拍成交率仍然相對較高,而亞洲現代藝術品的數量和成交量也明顯超過了當代藝術部分。收藏家之所以將注意力轉向更資深的藝術家是因為他們或許想將更多的藝術投資轉向壽命較長且風險較低的藝術品。”然而,Abigail Esman為《福布斯》撰寫的文章“市場不佳的三個原因”,無疑誤讀了中國藝術拍賣市場的當前狀態。Abigail Esman在其文章中寫到,其一,並沒有許多中國買家在今年的藝術巴塞爾出現; 其二,中國當代藝術的真正需求仍來自國內,並且,藝術品價格趨於穩定;其三,一些成功競拍的拍品並沒有被支付款項。

為了駁斥Abigail Esman的文章,首先,我們需要知道,中國買家還未成為購買西方藝術品的主力軍,因而在他們沒有大批出現在像藝術巴塞爾這樣的博覽會也不足為奇;主要經銷商紛紛在香港投入鉅資,將他們最好的西方藝術品帶到ART HK這樣的國際藝術博覽會,並試圖培養這一西方藝術品收藏領域。然而,將西方藝術品出售給中國新興的收藏家群體卻是一個長期的戰略。這也強調了中國藝術市場的顯著因素之一:該市場仍然由新收藏家主導,他們購買的是他們所熟悉的,特別是中國藝術品(無論是百年曆史的書法或是現代/當代藝術)。從這種意義上説,中國收藏家仍然保有很強的“民族主義”,而非擁有足夠的知識去收藏西方藝術品。除了一中國收藏家于2011年以2130萬美元購買了一幅畢加索的《女性的臉》(Femme Lisant (Deux Personnages)),極少數的西方頂級藝術品是由中國收藏家買走的。正因如此,中國買家沒有在今年的藝術巴塞爾上傾巢出動也不奇怪了,因為他們從來都沒有。

其次,《福布斯》文章指出, 中國藝術市場低迷是由於“中國當代藝術的真正需求仍來自國內”,而藝術品的價格也沒有像2011年春那樣暴漲。然而,文章中並沒有指出,自2009年全球金融危機以來,中國藝術(現在、當代或其他領域)的主要需求來自國內,這是由於西方收藏家或許減少了亞洲藝術品的購買,亦或許是將其藏品出售給崛起中的中國新收藏家。正如精日傳媒對中國藝術市場走緩之文章作出的正面回應,如果中國當代藝術市場價格像2010年秋到2011年春期間那樣走高,藝術評論員將會發出市場“泡沫”的預警。正因為如此,穩定的價格才是市場需要的,因而文章僅僅將“價格趨於穩定”作為市場走低的信號不免有些短視了。

最後,文章認為中國買家拒付拍款是目光短淺的看法,因為這在世界各地都時有發生。儘管拍賣行認為,拒付現象對亞洲藝術市場造成了傷害,但中國買家拒付的行為早在2009年甚至在2011年市場高峰時就被強調過。

李可染的《萬山紅遍》本月初以4600萬美元在北京售出

中國藝術市場無疑是在變化的,且也不會有去年初那樣好的市場形勢。但正如今年一月觀察到的,這對市場而言可能是一件好事:

今年在亞洲發生的任何放緩可能是一件好事,有助於防止經濟過熱,並培育健康的市場。這可能對中國來説尤為明顯。中國嘉德和北京保利這樣的國內拍賣行已經看到了熱錢涌入,並驅動著一些名氣較小的藝術家作品價格上揚。儘管如此,所有關於亞洲市場的猜測在2012年可能會化為泡影,特別是中國市場的顯著下降也似乎成為了不可能。對於中國的新老收藏家而言,最明顯的趨勢是競相爭逐中國當代藍籌藝術家的佳作,而對他們的二線作品保持冷漠。

李可染的《萬山紅遍》本月初以4600萬美元在北京售出要想明確中國當代藝術拍賣“四巨頭”的成交額之所以較低的原因,我們需要考慮到數量和整體成交額較低的原因。首先,成交率仍然相對較高,這表明,要不是極少數的重要拍品引起了瘋狂地競標,要不就是整個拍賣的作品數量較少。自2011年春季市場熱潮以來,中國當代藝術拍賣“四巨頭”紛紛吸納中國頂級藍籌藝術家的罕見作品,而這期間許多中國收藏家剛剛開始進入到市場當中。很簡單,中國當代藝術領域中的許多歷史性高質作品都已售出,而許多買家只是將這些作品私藏起來,而非在拍賣會上迅速轉手。

類似的,這同樣體現在仍然繁榮的中國現代藝術領域裏。之前的三個拍賣季中,中國現代藝術領域充斥著齊白石、常玉、張大千等藝術大師的佳作,而這些作品也越來越稀有。由此,我們已經看到中國拍賣行為收藏家吸納他們所想要的作品已愈發睏難。也因此,中國嘉德和北京保利於過去九個月忙著在澳大利亞和美國舉辦採購活動,購買罕見的藝術品與古董,以賣回中國。這也部分解釋了中國的競標人為什麼鍾情于李可染。該藝術家的作品《萬山紅遍》于六月在北京保利以4600萬美元成交。可見,藍籌現代藝術家的優質作品正變得愈發稀有。

王克平的《Muse》總之,對於各大拍賣行而言,中國市場的日益重要性意味著,將目光鎖定一些值得關注的領域尤為重要。但要了解中國藝術市場目前所處的位置,以及它是如何到達這個位置的,不是簡單的谷歌或百度搜索就可以得知的。較少的拍賣量和不太引人注目的拍賣總額可能只是反映了年輕市場的成熟,尤其是收藏家將其藏品私藏得更久(而非急於轉手或用於市場投機),這也是我們之所以看到拍量較少和市場波動的原因。但與此同時,隨著藍籌當代藝術家的作品變得愈發罕有,我們會在未來幾年看到新藝術家的崛起,而他們的作品價格也會隨之上揚。儘管如此,當中國買家本月初在香港以均高於高估價的970萬美元總額從歐洲收藏家那裏購買了三幅藍籌藝術家曾梵志(該藝術家的“面具”系列估價自2000年以來翻了盡兩倍)的頂級作品時,我們可以説,中國買家的注意力還是圍繞在頂級當代藝術作品上。

也許,包括藝術市場在內的一切事物都是週期性的。

 

凡註明 “藝術中國”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於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 “藝術中國” 浮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註明來源藝術中國,否則本網站將依據《資訊網路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路智慧財産權。

列印文章    收 藏    歡迎訪問藝術中國論壇 >>
發表評論
用戶名   密碼    

留言須知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