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剛表示,現在95%
的人在玩著95% 的贗品,北京衛視《天下收藏》欄目曾在3 個城市進行免費鑒定,發現真品率不超過5%
2011
嘉德春拍“大觀——中國書畫珍品之夜”專場上《松柏高立圖·篆書四言聯》上拍瞬間
范曾的“流水線作畫”今年被有照為證地揪了出來
□ 詹皓︱文
一日與收藏界某大嘴聊天,説起當今藝壇偽劣橫行,偽作即贗品,劣作即許多所謂名家的商品畫,我謂之一個是藝壇“地溝油”,一個是藝壇“達芬奇”,大嘴認為極是。
一.
贗品佔了95% ?
先説“地溝油”。誰都沒親眼看著地溝油下鍋炒菜,只是報道多了以後,隱隱覺得自己應該經常吃到地溝油,忍不住一陣反胃,從此在外吃飯多了幾分戒心,但既無法釋懷,又無法考證親手捉拿,於是只能對在外吃飯保持警惕和清醒而已。
記得有一年寫篇藝術品市場的報道,老總定調時説,現在市場上贗品佔了95%。最後報道見報時,大標題就變成了“市場上95%是贗品”。我個人當時認為不太妥當,但也不好説什麼。
事後,有兩三位拍賣界人士對我的這個報道大肆讚揚,然後委婉地表示,“這個95%好像沒那麼嚴重吧。”我當然要維護報紙的權威,説這是存在的普遍現象,但心裏知道,並沒有太權威的論據好引用。直至看到央視某鑒寶節目走訪基層鑒定藏品時,發現民間95%是贗品的報道,加之資深藏家、演員王剛也表示市面上95%是贗品時,方才覺得自己腰背硬朗了許多。
但如今,又有報道説,大拍賣公司和小拍賣公司在贗品程度上有較大區別,大公司的真品達到七成。我真心希望這個數據有嚴格的論證,但好像要能論證難度也挺大,就當它是個維護拍賣公司利益的公關論調吧。
二.
除非你心如止水,否則難免地溝油
大家都怕“藝壇地溝油”,但地溝油之所以可怕,是因為你每時每刻都可能品嘗到。除非你不在外面吃任何食品,全都是自己親手到大超市裏買絕對信得過的食用油品牌,甚至,除非你自己親手榨油,否則,地溝油的産業鏈條絕對能滲入任何環節。
贗品也是,除非你面對任何藏品都心如止水,或者你渾身沒有一根雅骨,看到別人收藏都認為是錢多了燒的,或者全部資産只夠吃了上頓盼下頓的。否則,你只要涉足這個市場,就一定會遇到贗品問題。可以説,在藏界,贗品如同空氣般無所不在。
我甚至同人交流過一個恐怖的理念:老一輩的鑒定大師死光了以後,這世上就沒有真品了。北京某富豪的金縷玉衣被曝是幾位當今鑒定界權威在錢和面子的驅使下做出的假鑒定後,我就更堅定了這個恐怖的想法。
藝術品的真偽問題,在一個金錢至上、道德水準處於底部區域的社會裏,很可能得不到澄清的機會。即使有真品,也沒有嚴格意義上可以完全信任的鑒定家了。就好比警局裏沒有一個好人,那社會上好人壞人還能辨別嗎?又好比電腦文字通篇亂碼,即使其中有幾個真字,也完全不能辨識其意義了。
三.
除非你親眼看畫家創作,否則難説真品
有一天在和兩個好友翻看拍賣圖錄,是張大千的專場,看到精彩作品,忍不住稱奇。但立馬反思自己,這張雖然精彩,難道是我親眼看著張大千畫出來的嗎?
現在的拍賣圖錄,都想盡辦法來證明作品的真實性。寫文字推究繪畫風格,從上款題識來分析創作背景、文化源流;尋找老照片,最好是老照片所攝的某次展覽上,正好拍到這幅拍品,或者畫家正在創作這幅拍品的歷史照片;尋找著錄,找到的著錄越多,越抬高拍品身價;考證拍品的流傳過程,最好是畫家家屬親筆寫證明文字,或者親屬現身與拍品合影。
不過,堪稱2011年中國收藏界十大新聞之一的徐悲鴻油畫《蔣碧薇人體肖像》,被中央美院十多位同學聯名舉報為拍場贗品,是30年前他們的課堂習作。而這幅畫之所以能拍出幾千萬元,全仗著圖錄上有徐悲鴻兒子同該畫的合影以及真跡説明文字。於是,事發後,好事媒體做了個“徐悲鴻兒子不認得親娘”的標題。
但時至今日,也未見拍賣公司以及徐悲鴻的兒子對此作出回應,當時拍得這幅畫的人居然也毫無聲息,真如同拳頭打進了棉花堆,證據如此確鑿的“地溝油”事件居然也能石沉大海,更不要説其他了。
對於著錄,也要當心,一些地方出的著錄,已經被資深藏家視為陷阱,而一些拍品上的著錄,居然就是最近一兩年的,是否為拍賣度身定做?也值得懷疑。
因此,凡是故去的畫家,自己不能證明親筆所畫,藏家都要當心“地溝油”。
四.
嘉德為何坐不住了?
某位拍賣公司老總在説起近期種種關於贗品的事件時説,對於拍品真偽,實在是沒必要去談了,因為你根本談不透。一定要談的話,稍有不慎,很容易陷入無謂而且無底洞一般的爭執中,對於媒體來説,就是浪費社會資源。
中國嘉德今春拍出中國現代藝術品第一高價的齊白石《篆書四言聯松柏高立圖》,被某些專家質疑真偽,然後10月份又被南方週末引用,在社會上引起爭議,對於一件4億多的拍品來説,引發爭議本來是能夠預料到的,就像之前黃庭堅的那件天價書法,連撰文分析的專家都被媒體揭批其20年前後立場不一。但中國嘉德這回坐不住了,公開發函稱,如有媒體再在齊白石這件拍品的真偽問題上糾纏,他們將訴諸法律。
中國嘉德一向以業內老大的敦厚沉穩形象著稱,這回居然跳起來,想來唯一的可能,就是買家受制于社會輿論的壓力,無法付款了。
想想也是,據説這件拍品的買家是一家藝術基金,如果買家是劉益謙這樣的私人老闆也就好辦了,反正不管別人怎麼説,我只要對自己負責就是了,有問題只要喜歡也照買。之前,齊白石這件拍品就是劉益謙花2000萬拍下來的。但問題是新買家是個機構,誰都不敢拍板買一件有爭議的東西,利益驅動再大,只要有輿論壓力在,就無法付錢。而且,面對拍賣公司催款,理由也很簡單,誰叫這件拍品有真偽問題呢?
其實,對於拍品真偽,在當今這個連人心都真偽難辨的年代,最好的做法就是堅持科學的態度。中國嘉德在這方面其實有很好的先例。去年秋拍,他們拍賣一件王羲之《草書平安帖》,因為年代久遠,他們認真考據,最後,將學界考證後認為的唐摹本、宋摹本以及米芾臨本等幾種可能都一一展開分析,向社會盡可能地展示這件書法作品的真偽問題,這些工作做在事先,做得精細,反而得到社會充分理解,最後雖然沒有出最高天價,但3.08億的成交價格也足夠讓各方滿意了。
所以,以科學的態度對待拍品真偽問題,盡可能地透明化,是這個真偽難辨年代裏拍賣各方能取的最好的姿態了。
五.
“達芬奇”源自“跑量”
畫家流水線作畫,在今年成為一個新詞語,儘管這對於畫家來説,是一個老命題。對於採取流水線作畫,或者大批量同題材創作的名家,甚至請人代工代筆,而自己又不斷包裝宣傳炒作最後成為“名家”的,我們是否可稱之為“藝壇達芬奇”?
范曾比較不幸,今年被人有照為證地揪了出來。其實,對於大部分畫家來説,即使不使用流水線方式,他大量重復作畫也是難免的。有人戲稱這樣的現象就是“一張抵一百張”。比如張曉剛,為什麼他的早期作品會比2000年後的作品更受歡迎,因為早期作品畫一張是一張,幾乎沒有重復,而且量十分有限。但他從“大家庭”開始的作品呢,一畫就是一個系列,一個類型要畫好幾年。據稱,張曉剛的“大家庭”系列應該有200張左右,而且,無論從構圖、結構、內容、色調來説,都比較重復。四大天王以及後來的許多天王、新銳,大多存在這種現象。
藝術品,一旦商業介入,一定會要求跑量,因為它有前期投入,成本要求攤薄到每一張上,作品越多,成本攤得越低,利潤越高,這是商業規律,但很遺憾,這不是藝術規律,甚至違反了藝術規律。因為真正的藝術講究獨創,與大批量生産的商品本質上是完全對立的。
不獨中國當代藝術,歷史上,凡是社會商業發達的階段,藝術家都有類似的大量重復創作行為。比如張大千、齊白石,一生作品數以萬計,在個人創作生涯的約六十年間,每年幾乎達到三百件,扣除社會應酬和休息時間,平均每天一件。而畫的內容上,也是大體就山水、人物、花鳥那麼幾個系列。可以説,大畫家一生都在重復創作,將自己的作品淪為商品畫。而其對繪畫藝術開創性的貢獻,也因為作品重復過多,而被無奈稀釋。
當前,不少流水線畫家價格不斷飆升,甚至屢創天價,這只是持續炒作、社會運作以及資本長期饑餓後突然爆發産生的暫時現象,並不合藝術規律,不是一個正常現象,所以也不可能持久。
可以説,藝壇的達芬奇,甚至超過了地溝油贗品95%的比例,因為真正留得住美術史的,一個時代也就十來個藝術家,而我們這個時代的藝術家,據民間説法,大約以數十萬人計,有點名氣的可能也要上萬人。
六.
現在反而是觀賞藝術的黃金時代
在一個地溝油無處躲藏,達芬奇滿目皆是的藝壇,我們如果不想任人宰割的話,就只有敬而遠之這一條路了嗎?
不對,你非但不用敬而遠之,甚至我敢説,現在比任何時候都應該親近藝術。你不是説藝壇95%以上都是“壞人”,為什麼還要我們親近藝術?
因為,現在是歷史上中國藝術的又一個高峰即將到來之際,如今欣賞藝術,可能是千年來最佳的時刻,不但藝術展覽比比皆是,而且觀賞條件還特別好。
同樣作為文化娛樂消費,如今欣賞藝術大概是所有文化藝術領域裏最便宜的——看電影,兩人沒個上百塊看不了;話劇票,高的好幾百一張票,低的也要大幾十;演唱會,幾百元一張票還只能看個影影綽綽;卡拉OK,包個房間沒有好幾百元不行;現在買本爛書,都要幾十塊呢;看電視呢,基本上屬於低端消費,都不好意思拿出來當文化消費説,可一年也要好幾百的使用費。
可是看藝術展,畫廊全都免費開放,國家級美術館博物館也都免費了。拍賣預展更是豪華賓館伺候,各藝術門類齊全,冬暖夏涼,服務員彬彬有禮,有沙發坐,還有免費紅茶和白水甚至咖啡喝,多好的藝術享受啊,居然大體免費!如今,只有個別藝博會收門票,可買張黃牛票才十元二十元,上海的畢加索大展破天荒賣到七八十一張票,老總都要特地來澄清“天價票”説法了。光上海一地,每年的各種藝術展不下數百個,幾乎每天有一個藝術展開幕。眼福大好啊!
再展望一下,我們還要建文化強國,加大文化投入力度,你説,國家創造了這麼好的條件,我們有什麼理由不去盡情欣賞,提高修養呢?
所以啊,甭管什麼地溝油、達芬奇,如果你只管欣賞,把好東西看在眼裏,記在心裏,兩隻手始終插在兜裏別癢癢,那麼現在,就是最值得你和藝術親密的時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