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頁 > 資訊 > 市場

2012春來早 全球藝術品市場聚焦東方

藝術中國 | 時間: 2012-03-13 11:09:10 | 文章來源: 雅昌藝術網

2011年,張大千的作品拍賣總額達到5億多美元,為全球之首。緊隨其後的是齊白石(4.451億美元),安迪?沃霍爾位居第三(3.248億美元),畢加索位居第四(3.116億美元)。法國知名藝術品網站Artprice近期公佈的“2011年全球最貴藝術品”榜單顯示,畢加索在持續領跑全球藝術品市場多年後,終於被張大千齊白石超越。在他們的背後,實際上是整個中國藝術品市場的崛起。

全球藝術品市場聚焦東方

2011年,全球藝術市場總額為115億美元,中國的市場份額從2010年的33%上升至39%,佔據了頭把交椅,美國的市場份額為25%,位居全球第二。去年,在Artprice所追蹤的45萬多個藝術家當中,張大千和齊白石成為領頭羊。其中,從2002年至今,半數以上的張大千高價都在香港誕生,如潑彩朱荷屏風在香港蘇富比以2100多萬港元成交(2002年)、潑彩山水《瑞士雪山》以1600多萬元成交(2005年),張大千作品第一幅過億元的作品是巨幅絹本潑彩《愛痕湖》(2010年在中國嘉德以1.008億元成交),但這一紀錄並未保持多久,2011年5月,香港蘇富比的“梅雲堂藏張大千畫”專場中,張大千的《嘉耦圖》以1.9億港元成交,創下目前為止張大千作品的最高拍賣紀錄。據統計,張大千作品的拍賣收入在去年達到5.067億美元,榮登全球之首。而緊隨其後的是中國藝術家齊白石(4.451億美元),中國藝術家徐悲鴻位居第五(2.129億美元)。

2008年全球經濟危機爆發後,國際藝術品市場受到影響,但由上述數據來看中國近現代藝術家的行情卻一直見漲。除了齊白石、張大千之外,徐悲鴻、傅抱石、吳冠中等採用中國傳統材質進行創作、同時又融入個人藝術創新的藝術家們,雖然鮮有被西方收藏家關注,但在中國買家的驅使下,他們的頂級作品價格已恢復到金融危機前的水準,而且始終是中國藏家與投資者的心頭之寵。

雖然2011年的藝術品市場總額比2010年增長了21%,但是這種增長是否預示著2012年藝術市場的繼續走高,這種勢頭還會延續多久?中國藝術品市場研究院副院長西沐在近期的一次訪談中表示:“2012年是藝術品市場一個比較特殊的年份。説它特殊,主要是源自大環境的變化與對藝術品市場的影響。目前,歐洲及美國經濟遇到的問題與中國不同,所以,反映在對藝術品市場的影響上,也有不同的表現。具體來講,歐美發達國家藝術品市場在2012年可能還有一個比較可觀的增長,主要支撐因素是危機的激發作用與發展中國家的廣泛參與,特別是中國海外文物藝術品回流行為的努力。而中國藝術品市場,增長的勢頭可能會減弱,但不會出現市場的大規模下滑的態勢,這是一個基本的判斷。”

西方分析人士指出,中國乃至亞洲雖然表現出了強勁的增長勢頭,但並不表明藝術市場開始東移,而可能成兩極趨勢發展。這是典型的西方視角,不僅僅是世界藝術品市場的中心會東移,或者説已經在東移,世界文化藝術中心的東移也是大方向、大趨勢,只是以後的世界,無論是文化藝術中心,還是藝術品市場中心,不可能是單極化的,而只可能是多極化的。但無論是多少極,中國無疑會是極為重要的一極。

大眾收藏首選當代中青年

具體到中國書畫藝術市場的發展,在經歷了“走穴”推廣、拍賣及畫廊行銷三個市場形態後,現在已進入了一個全新的發展階段。在這個新的發展階段中,人們始終面臨著一個問題,誰、什麼樣的作品值得關注。中國畫廊聯盟曾表示,中國書畫藝術市場已經越來越凸顯出這樣的一個趨勢,在受市場追捧的所謂經典名家、大家市場價格迅速見頂的同時,藏界似乎在一夜之間發現了中國書畫市場也是具有一定風險的,藏界和畫廊在茫然間尋找新的生長點。可以説,只要有明確的藝術定價和市場定價,不分年老年少,都是有可能成為藏界關注的“黑馬”。值得一提的是,當代青年實力書畫家們將會成為市場發展的新寵,特別是進入21世紀以來,人們越來越認識到,隨著像吳昌碩、齊白石、張大千等國畫藝術大師的遠離,已經給中國書畫發展帶來了更多的迷惑與不確定性,似乎在一段時間裏,人們對中國傳統文化精神失去了應有的熱情和關注度。由於特殊的時代背景,有的人心有餘而力不足,也有的人進入市場後樂不思蜀,已讓藝術隨著市場去流浪。當然,更多的人也注意到,生於20世紀六七十年代,甚至八十年代的一些年輕書畫家們,在當代中國藝術界中已經呈現出了他們非凡的表現能力。雖然他們經歷過現代思潮,也可以説曾經熱衷於對西方現代藝術的經典進行重新詮釋,但是書畫始終是一種關乎他們的志向、姿態、生活模式與立身的觀念,雖然從前看來,在書畫界他們未曾有自己的話語權,但很明顯的是,通過書畫藝術,他們在用心營造一種21世紀新形態的文明知性。我們很有信心並堅信,在這個時代──中華民族復興的時代,會促使他們在實踐的過程中,不斷創作出更具價值的原創性的藝術作品,這是時代、更是中青年藝術家們對自身的期許。

當代中青年實力書畫家這一群體中,不僅數量可觀,並且有不少人已經在各種展覽及大型的活動中不斷有佳作展現,這些書畫家我們能夠清晰地記住他們的名字,可以肯定他們在今後會成為市場的新生力量。也許市場就是這樣,當人們還沒有準備好的時候,它偏偏就來勢洶洶地發動了,讓人措手不及,難以預料。但是機會總是留給那些有準備的人。

“九城藝術聯展”帶來新氣息

由本報與新聞晨報、成都商報、南方都市報、楚天都市報、都市快報、華商報、華商晨報和現代快報,全國九省市權威平面媒體首次聯合主辦的“對話與共振──首屆全國九省市藝術聯展”演繹的雖不是天價,但是從經歷的成都、廣州、西安、上海幾站的展覽可以看出,大眾對書畫市場這個領域的關注度不斷在增長,每一站的觀展人數和作品的銷售量都在增加。“九城藝術聯展”選取的藝術家或許不是當下市場價格最高的,但確是各家主流媒體從各自城市中選取的學術性強的中青年藝術家及作品。

如今的藏家收藏作品是有所選擇的更是挑剔的,最重要的一點就是,所收藏的一定要是藝術品,而絕非是工藝品或是遊戲類的地攤貨。實際上在市場的歷練中,廣大藏家和愛好者們也在理性中向學術靠攏,因為他們發現,真正的藝術家才是市場上最應追逐的。真正的藝術家,並不一定是市場中價格最高的,而是學術定位確定的藝術家。學術定位的確立是對藝術家成就的最好肯定,對於藝術家而言,學術定位不僅僅是學術界的事情,事實上,市場或者收藏家往往對藝術家學術定位的形成功不可沒。在目前情況下,市場已經成為學術評價若干標準的重要一環,同時,學術水準的高低及作品學術含量的多少,也成為市場推廣和拓展的重要基礎。也就是説,沒有無市場存在的學術,也沒有無學術植入的市場。學術和市場的這種相互依存關係,無論是藝術家還是收藏家,都是要認真面對的。藝術家不能以為自身是學術的化身而漠視市場的推廣,收藏家也不能以為自己是市場的化身而忽視學術。在相當長的時期內,這兩點會成為藝術家和收藏家互動的主題。而中國書畫市場是一個有耐力的勇敢者們進行指揮遊戲的舞臺,沒有長遠眼光和正確選擇的人,則會在市場的充分競爭中失去存在的根基。

市場永遠不會讓謊言常駐,更不相信眼淚。好作品最終能賣上好價錢,這是市場經濟最樸素的道理。

 

凡註明 “藝術中國”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於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 “藝術中國” 浮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註明來源藝術中國,否則本網站將依據《資訊網路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路智慧財産權。

列印文章    收 藏    歡迎訪問藝術中國論壇 >>
發表評論
用戶名   密碼    

留言須知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