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頁 > 資訊 > 市場

西沐:中國藝術市場話語權全球建構之所需

藝術中國 | 時間: 2012-02-17 10:20:41 | 文章來源: 人民網

西沐

改革開放三十年來,不斷崛起的中國一方面在其經濟水準、國防實力、科學技術、軍事裝備等硬實力方面取得了長足的進步與發展,另一方面也在其軟實力如文化、藝術等方面加快了前進的步伐。其實,在人類社會的進程中,文化既是各民族賴以生存的精神支柱,同時又是其物質發展的思想結晶。尤其在當今這個主張和平與發展的年代,世界各國之間的競爭其實更是思想與意志的較量。因此,當今時代,文化這種軟實力在綜合國力競爭中的地位日益重要。誰佔據了文化發展的制高點,誰就能夠更好地在激烈的國際競爭中掌握主動權,而中國文化發展的核心正是彰顯中華民族五千年文明精粹的中國藝術。近幾十年,當中國藝術由“舊時王謝堂前燕”走向了廣闊的市場之後,中國藝術品市場的發展可謂不負眾望,其拍賣行情一路飆升,發展勢頭如火如荼,拍賣佳績令人稱讚。大批的企業家、投資機構及有實力的藏家紛紛將關注的目光投向了中國藝術品市場。不僅如此,在全球一體化進程的推動下,中國藝術品市場驕人的發展業績也成功地實現了“走出去”,博得了諸多海外收藏家、投資者的青睞,中國藝術品市場正欲以雄姿英發的姿態躋身於世界藝術品市場。

然而,正當我們自信地以為中國藝術品市場可喜的發展勢頭已經足以能令其享有充分的話語權及較高的國際文化地位的時候,我們卻失落地發現,大規模的藝術生産與消費並沒有確立我們在國際市場上的文化藝術話語權。我們甚至還在漫不經心地把中國藝術品中心定價的話語權交給別人。從這一點來講,中國藝術品市場的繁榮是一種可以分析與探討的境況,是經濟大環境下市場不規範運作的一種結果,中國藝術品市場在全球建構話語權的道路其實還十分漫長。那麼,中國藝術品市場話語權的全球建構究竟需要什麼?對此,我們從以下九個方面進行分析與闡述。

一、中國藝術品市場話語權的全球建構需要打造中國文化精神高地

文化是藝術的根基,再絢麗的藝術之花也要開在文化的懷抱中。中國藝術之花就是紮根、生長並綻放于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肥沃土壤,博大精深的傳統文化是中國藝術生發的精神家園。也可以説,中國藝術能夠屹立在世界民族之林的法寶不是其形式和千變萬化的技法,而是藝術所能表達出中華民族所特有的文化精神。在中國國力強大之後,我們能夠通過中國藝術品市場的火熱發展去解決中國藝術的推廣及其在全世界的認知問題,這是中國藝術在21世紀行走的重要保障,而文化精神則是中國藝術發展的內在靈魂。從這種意義上來説,中國藝術品市場話語權的全球建構便要通過對中國文化精神高地的打造來完成。針對中國藝術品市場的發展來説,打造中國文化精神高地主要依賴於兩個方面:第一,創作真正的藝術精品。精品是中國藝術品市場中的閃光之作,是經得起市場洗禮與歷史考驗的作品,更是繁榮中國藝術品市場的基礎,需要藝術家耐得住寂寞、守住追求、蒙養心性,不斷提高自己的藝術修養與創作功底才能達成。西方的藝術品市場發展的比較成熟,畫廊有一套完整的代理制度,藝術家可以踏踏實實地創作。在這種情勢下,中國藝術品市場要想在世界藝術品市場中擁有響噹噹的話語權,就首先要拿出具有足夠分量的、堪與世界頂級藝術作品相匹敵的藝術精品,而不是需要太多的動人説辭。藝術話語權的爭奪其實是藝術實力的比拼,一切浮誇的語言都不能夠矇混過關,唯有藝術精品才具備永恒的魅力與服眾的力量。第二,建設規範的藝術設施體系,如美術館等。美術館已經成為城市中必不可少的藝術設施,其數量和知名度也成為衡量一個城市乃至國家文化發展水準的重要指標,更代表著歷史內涵與文化精神的積澱。西方國家如歐美等國的美術館起步相當早,三百餘年的歷史決定他們的美術館的發展非常完善;而在中國,美術館只能算是“新興事物”,更為窘迫的狀況是,迄今為止,國家仍將經濟建設作為工作重點,只將極少的精力及資金投向文化藝術發展方面。因此,現有的美術館,其館舍都十分陳舊、簡陋,其展覽的藝術作品無論從數量上,還是從品質上,都十分粗糙。中國藝術品市場的發展要在世界藝術品市場中站穩腳跟,顯現出過人的實力,不是單靠幾個優秀藝術家和幾件藝術精品就能夠辦得到的,重要的是必須形成規模化、體系化的藝術設施。所以,美術館等藝術設施體系的建設一是要堅定美術館公益文化性質,充分發揮藝術設施體系公共文化服務作用;二是要注重美術館等藝術設施體系基礎建設,為其發展提供堅實的物質保障;三是要加強藝術設施體系行業管理,為其發展創造良好的環境;四是要遵循藝術設施體系發展的自主規律,發揮其對創作的導向作用;五是要加強中外藝術設施體系交流與合作,大力傳播優秀民族文化。

二、中國藝術品市場話語權的全球建構需要整合文化藝術戰略資源

如今,戰略資源整合成為非常時髦與流行的一個詞。所謂戰略資源整合,指對不同類型的資源進行識別與選擇、汲取與配置、激活和融合,使之具有較強的柔韌性、條理性、系統性和價值性,摒棄無價值的資源,並對原有的資源體系進行重構,創造出新的核心資源體系的一個複雜的動態過程。在當今強調速度和規模時代,任何行業只有進行戰略資源整合,才會避免意識的陳舊和行動的遲緩,其發展才會具有新鮮力和活力,中國藝術品市場話語權的全球建構更不例外。尤其在藝術與品牌結合得越來越多的發展趨勢下,中國藝術品市場要想立足於世界藝術品市場,在審美藝術及文化內蘊的舞臺上就亟需一種新時代整合文化藝術資源的契合。具體來説,中國藝術品市場最為重要的文化藝術戰略資源包括三個基本方面:一是在深厚的文化傳統之中不斷成長與發育而成的民族文化精神,有了這種特質鮮明的文化精神,中國藝術品市場才有了靈魂與底氣,這是中國藝術品市場迅速而又全面發展的基本血脈;二是立足民族文化而又面向世界的藝術創新能力,這種創新能力的有無及大小,是決定中國藝術品市場持續做大、做強的根基。藝術的根本不是別的,而是創造,而恰恰是這種看似不著邊際的創造,構成了中國文化精神走向未來的精神支撐。從更加長遠的歷史視角來看,這種創造從根本上決定了中國藝術品市場的價值標準與判斷,因為,再浮華的外表,其包裹的不外乎是一種持續的創造精神與能力。三是面向21世紀的強大需求。我們知道,對一個市場來講,最為基本與核心的要素不是別的,而是看似平常與簡單的供給與需求。在這對要素的對接與均衡過程之中,需求可能更多處於主動地位,在一個市場的發展過程之中,不少狀況下都是由於需求的變化打亂了市場的均衡,從而在尋找新的均衡過程中,市場逐步尋找到了一種新的狀態。需求對藝術品這樣一個新興市場的意義,自然是不言而喻的。如果從全球視角來看,我們正在面臨一種大的變革,一種文化發現及其文化價值重構的重要時機。同時,由於中國經濟的迅猛發展,大中華圈財富的不斷積累,以及全球視野下中國概念的崛起及不斷得到認同,基於中國文化精神基質之上的文化藝術消費的需求正在被一步步地激發出來,這種潛在的巨大的需求,不僅僅是中國藝術品市場的巨大資源,更是中華民族最為寶貴的核心戰略資源。我們在任何情況、任何條件下,如果要研究與分析中國藝術品市場,就一定不能忽視這種戰略資源,並且,要研究當下的中國藝術品市場,就必須直面我們這種潛在的正在以排山倒海之勢,迸發出來的中國藝術品市場的巨大的戰略性需求資源。

三、中國藝術品市場話語權的全球建構需要實力

要建立中國有影響的藝術話語制度和擴大中國在世界藝術品市場中的話語權,作為一個長期的發展目標,就必須要具備達到此種目標的長久、穩固的支撐體系與力量。而這種長久、穩固的支援力量就是實力。只不過,這種實在的力量不僅限于我國在文化藝術方面發展的軟實力,也包括我國在經濟方面發展的硬實力。

1.經濟實力

“衣食足,則知榮辱,倉稟實,則知禮節”,一個國家的硬實力發展水準是其軟實力發展程度的基礎和依託。不可否認的是,改革開放之後,我國的經濟獲得了長足的發展,人民的生活品質與消費檔次也有了顯著的提高,物質豐盈為中國藝術品市場的發展打下了一個基本良好的基礎。但是,我們仍然不能忘記,相比于歐美等大國,我們仍處於發展中國家的水準;況且,隨著經濟運營形式的複雜化,市場運營的不規範已經變得司空見慣,各地區經濟發展十分不平衡,貧富之間的落差還相當懸殊,這一切都決定了我國居民的生活與消費仍停留在以物質奔忙為主的狀態,這不僅會動搖我國的經濟實力,更會阻礙中國藝術品市場的發展。

2.消費實力

在國外,中産階級構成了藝術品消費市場的主流。街上擁有很多家規模小小的畫廊,但是,中國的中産階級,即使錢包日漸充盈,也“沒時間,沒精力”關注藝術品。中國的中産階級將大量的業餘時間投入對財經媒體的關注,中國的大眾也主要將消費集中在物質方面,對精神領域少有涉獵,而對於中國的投資者來説,相比于藝術品,樓市、股市則對他們具有更強烈的吸引力和更現實的豐厚利潤。因此,可以説,中國人的藝術品消費實力不是局限于經濟水準,而是囿于對藝術品心理上的認同,中國人從心理上還沒有分配足夠的財富來照顧到欣賞藝術的這個精神層面。所以,加強人們對藝術品的快速認同感是讓藝術快速擺脫“少數人的喃喃自語”的尷尬境地的重要途徑,也是建構中國藝術品市場話語權的當務之急。

3.文化實力

當一個國家的經濟、軍事、科技等硬實力的發展達到一定的水準之後,軟實力就成為這個國家繼續發展的重要推動力量。中國的文化實力是中國的軟實力的重要標示,而中國藝術又是中國文化的核心要素之一。因此,構建與擴大中國藝術品市場在世界藝術品市場中的話語權,更重要的一點就是要不斷地提升與擴充中國的文化實力,尤其在以和平與發展為主題的年代,各國之間的競爭已經由對疆土的拓展轉變為文化實力的大比拼。因此,文化實力不僅是中國藝術品市場話語權建構的堅強後盾,也象徵著中國在世界市場格局中的地位。近些年來,隨著中國藝術品投資熱潮一浪高過一浪,中國的文化産業也快速發力;同時,在世界範圍內,以中華文化為背景的大中華文化圈不斷地形成與發展,其生産、消費及顯現出的創造能力證實了中國文化實力的增強。但是,目前,中國藝術品市場還沒有形成真正的我們主導的中心定價原則,這導致中國藝術的創作還在以西方藝術為標準,更顯示出了中國文化實力的不自信與不夠自主。因此,努力形成中國藝術品市場中心定價原則是增強中國文化實力的關鍵所在。

四、中國藝術品市場話語權的全球建構需要有拿出好東西的能力

在中國藝術品市場的發展過程中,我們不止一次地聽到人們在抱怨中國藝術品市場外表浮華,其實質卻缺乏好的作品。但是,毋庸置疑地是,中國藝術品市場的發展需要好作品,中國藝術品市場話語權的全球建構更需要我們具備拿出好作品的能力。

藝術界內有句俗話,叫“好東西自己會説話”,指的是精美的藝術作品本身所具有的意境。針對中國藝術品市場來説,好東西主要指品質上乘的藝術作品,而品質上乘的藝術作品主要表現為以下幾點:

(1)品質上乘的藝術作品,其藝術水準要達到高、精、尖。“高”即高端、高檔次、起點高的作品,這類作品內涵藝術與文化的積澱,價格相當高,種類多樣化,一般為典範藝術家的代表作品。品質是中國藝術品的生命底線,人們內心真正仰止的還是藝術史上的高山巔峰。在藝術品不缺數量缺品質的商品經濟時代,高端作品就更顯得彌足珍貴。因此,儘管高端作品價格昂貴,但其所包含的文化及藝術含量是其他作品難以企及的。“精”即精品。無論是拍賣會,還是私下交易,精品的價格往往比普通品高出好幾倍。精品是最能體現藝術家的藝術水準和功力的不可多得的作品。無論藝術家名氣大小,或是藝術品的景氣程度如何,精品的價格往往最為堅挺。精品永遠能夠立足市場,贏得市場。“尖”即頂尖、拔尖的藝術品。拿中國畫來説,一個畫派優秀的畫家有很多,但若要獲得大師級的尖端畫家的代表作是不容易的。同樣,對於同一個大師來説,如果其生産的畫作不是大師的頂尖作品,也難以産生較好的投資回報。

(2)品質上乘的藝術作品具有較高的藝價比。藝價比是與性價比相對應的概念。隨著硬體整體價格的大幅度下降以及技術越來越成熟,品牌間的價格差距和性能差異越來越小,質價比的概念便優於性價比而産生。對於中國藝術品市場來説,以前,在中國藝術品市場中,競爭觀念花樣百齣,如倡導“渠道為王”、“推廣為王”等競爭理念。但是,目前,藝術品的數量大肆氾濫、種類繁多,而且作品與作品之間的差異在縮小。於是,“藝價比為王”就成為買家對藝術品最好的評價標準。藝術品的藝價比不是簡單的價格比或品質比,而是品質與價格的綜合比。藝術品的藝價比是市場最基礎的競爭力,擁有較高藝價比的藝術作品並不是低價競爭,也不是品質好就漫天要價,而是要“藝高價低”。

(3)品質上乘的藝術作品具有較好的流動性與增值性。市場流通是中國藝術品市場運作過程中最為重要的承載形式,品質上乘的藝術作品正是在不斷的流通與交換過程中來體現與實現自身價值的,因為藝術作品的價值不僅在流通中産生,並且更為重要的是,藝術作品及其藝術家的品牌也是在流通中樹立的。因此,品質上乘的藝術作品必然也必須具備較強的流通性。增值性是藝術珍品的特徵,這通常只有在藝術家本人去世後才能實現。當這個世界上再也不可能有人繼續提供同類作品,並且該類作品經歷了歷史的檢驗和獲得了鑒定家一致的公認之後,其作為歷史階段中一種不能重復的精神創造的産物,才可能具有永恒的價值--增值性。

五、中國藝術品市場話語權的全球建構需要競爭力

如果説實力是中國藝術品市場在全球建構話語權的穩固支撐力量,那麼,競爭力則是中國藝術品市場在全球建構話語權的重要助推器。在當代社會,競爭可謂無處不在。競爭催生著發展,競爭催生著進步,中國藝術品市場話語權在全球建構的速度同樣需要競爭力的推動。具體來説,中國藝術品市場話語權的全球建構需要藝術競爭力、市場競爭力與傳播競爭力。

1.藝術競爭力

毋庸置疑,提升藝術競爭力是中國藝術品市場在全球建構話語權的首要條件,而藝術競爭力的高低取決於藝術作品的品質及藝術家個人的水準,以及藝術體制、體系與環境。現在,中國藝術品市場儘管看似熱鬧,但背後潛藏著令人堪憂的藝術作品品質,劣作、行貨在市場中肆意橫行,贗品也同時層出不窮。更為嚴重的是,在全球化的背景下,中國藝術家的創作風格在不斷地向西方藝術的風格靠攏、趨同,從而使中國藝術喪失了其獨有的個性。在這樣的形勢下,中國藝術可以説是缺乏競爭力的,要想在世界藝術品市場中與別國藝術一較高下還尚待時日。眼下,中國藝術品市場發展的任務一是力圖讓藝術家去除浮躁,沉靜下來,真正創作出品質精美、上乘的作品,二是要培養藝術家堅強的自信心,摒棄模倣、跟風、趨同、崇洋的心理,創作出有中國特色與風格的藝術作品,以提高藝術的競爭力。

2.市場競爭力

市場競爭力主要表現在對藝術品市場運作的規範性。西方藝術品市場發展的成熟性使其已經擁有了一整套畫廊、藝術家、拍賣行、藝術展會、藝術商各司其職的運作流程。但是,中國藝術品市場起步較晚,其發展還處於稚嫩階段,這導致了市場運作的極度失范與市場規則的極大破壞。現如今的中國藝術品市場,拍賣行與畫廊的作用本末倒置,本是二級市場的拍賣行充當著一級市場的主體作用,發展日益火爆,而本是一級市場的畫廊卻失去了其主體地位,淪為投機倒把的“二道販子”,這也使得中國藝術品市場發展的鏈條遭遇著嚴重的扭曲與瀕臨斷裂,從而極大地削弱了中國藝術品市場的競爭力。可以看出,中國藝術品市場要想提升市場競爭力,就必須要整頓與規範市場的運作環節,這也是市場發展的關鍵所在。

3.傳播競爭力

這個時代是資訊暢通的時代,一條爆炸性的新聞,很短時間內就會世人皆知,這就是傳播的力量。同樣,中國藝術品市場的發展要想真真切切地展現在世人面前,就需要增強自身的傳播競爭力,而傳播的途徑就是媒體,傳播競爭力的提升也有賴於媒體的規範。當下,中國藝術品市場的傳播競爭力還有待於加強,這主要是因為媒體無法抵制物質利益的誘惑,放下架子,跟著藝術評論家一起上陣,充當著不少江湖藝術家的喉舌,為他們製造品牌、提高社會知名度。可以説,這種傳播只是在為藝術家的利益而搖旗吶喊,無異於替人做廣告。這樣的傳播不僅毫無權威可言,而且也會逐漸喪失公信力,從而減弱中國藝術品市場的傳播競爭力。可見,只有規範媒體的發展,使媒體真正發揮傳播的效力,才能讓世界了解到一個真實發展的中國藝術品市場。此外,增強傳播競爭力、推動中國藝術品市場在全球話語權的建構,更要積極探索中國文化“走出去”。因為,從總體上看,大部分西方人對中國文化的了解還僅僅停留在飲食、中醫、武術、京劇、山水風光等層面,故而,將當代中國文化的優秀成果,特別是具有中國特色的核心價值體系的文化成果推向全世界,已經迫在眉睫。

1   2   下一頁  


 

凡註明 “藝術中國”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於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 “藝術中國” 浮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註明來源藝術中國,否則本網站將依據《資訊網路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路智慧財産權。

列印文章    收 藏    歡迎訪問藝術中國論壇 >>
發表評論
用戶名   密碼    

留言須知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