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頁 > 資訊 > 市場

武漢的藝術市場還很初級

藝術中國 | 時間: 2012-02-10 16:54:42 | 文章來源: 《長江日報》

近日,全球最大的藝術市場分析網站Artprice發佈了新一輪當代藝術品交易情況報告:2011年上半年,中國藝術品交易的總成交額為16億歐元,領先英美兩大傳統藝術市場強國(英國為12億歐元,美國為9.65億歐元),中國藝術品市場正在崛起。

放眼本地,記者了解到,目前武漢市當代藝術品市場主要採用畫廊形式,但畫廊不足十家,還未形成行業。

現狀怎樣?本地畫廊不到十家

美術文獻藝術中心負責人劉明介紹,目前武漢市主要是畫廊在經營當代藝術,而這樣的畫廊不足十家,尚處於畫廊業務初級階段,沒有形成産業。

劉明介紹,畫廊應該是代理藝術家,有自己的藝術追求並且定期舉辦展覽和藝術推廣活動的機構。“至少要有幾十家畫廊,還要有藝術區,裏麵包括畫家的工作室、畫廊陳列區、咖啡館、書店等各種文化場所,定期舉辦文化活動,才能形成畫廊行業。但目前武漢市的畫廊還很散,力量單薄,活動也不多。”

而在藝術品的二級市場拍賣場中,涉及到當代藝術的也比較少,“2011年秋季,誠信拍賣公司嘗試拍賣了當代藝術,是一個開始”。

創辦于2002年的畫廊美蓮社老闆杜朝輝也表示,武漢現在的畫廊不是很成熟,沒有很規範的操作。“武漢的藝術市場是很初級的,80%以書畫為主,畫廊和當代藝術的份額則很小”。

誰在購買?99%為懂行人

武漢市的畫廊市場雖然不太活躍,但還是有一些畫廊堅持了下來。創辦于2002年的美蓮社堅持了10年,創辦于2003年的美術文獻藝術中心的新空間也從事展覽策劃和藝術收藏,去年,知名藝術家曾梵志的弟弟曾凡剛亦加入了此行業,創辦了藝元空間畫廊。

“現在生意一般,賣出去的有上百幅,去年賣出最貴的一幅十幾萬”。杜朝暉表示,這些當代畫作的購買者多數有一定藝術背景,懂畫,之所以會購買畫作純粹是出於欣賞。“我遇到99%的人都是因為欣賞、真心喜歡這幅畫才買的,不像書畫市場,買的人多不是行家,而是作為應酬用具”。

美術文獻藝術中心作為一個集學術研究、展覽策劃、藝術收藏等於一身的藝術機構,劉明私下接觸過一些買者,他表示,“買這些畫作的人主要還是藝術愛好者,有一些還有藝術背景,文化階層的比如大學教授和私營老闆都有,主要用來收藏和投資”。

如何推動?成立藝術區,加強審美教育

對於武漢市畫廊交易量不足的現狀,劉明表示,這與經濟有關,目前進入到當代藝術領域的資金比較少,當代藝術品消費也比較少,“舉個例子,工薪階層肯定不會來消費藝術品,中産階層會來買一些,但量肯定不能跟北京上海相比。”此外,武漢本地對當代藝術的審美比較欠缺,導致進入當代藝術的投資比較少,“説到底與武漢的碼頭文化有關係”。

杜朝暉則認為,武漢市在公眾的審美教育上比較滯後,造成很多人不懂藝術,不懂畫。“許多中小學沒有美術課,美術館的影響力還不大,許多人如果不是對藝術有興趣,可能一輩子不會跨入那個門,所以審美教育很重要”。

針對武漢市畫廊少、力量單薄的現狀,劉明表示,這需要政府在政策上有更多的舉措,比如規劃成立藝術區、畫廊一條街等,形成具有餐飲、書店、藝術活動等不同功能的藝術生態區,對畫廊減免稅收,“希望推廣型畫廊再多一些”。

優勢何在?武漢是出藝術家的地方

武漢有著深厚的藝術根底,大批優秀的藝術家活躍在國際國內的藝術前沿,比如曾梵志、王廣義等。今年年初,武漢畫院院長,著名畫家冷軍的名字登上了胡潤富豪榜,一批年輕的藝術家如李繼開、龔劍等也都尚有上升空間。“武漢是出藝術家的地方”,劉明表示,這是武漢的優勢。

但是,由於武漢本地的當代藝術市場並不活躍,開出的價格也偏低,武漢本土藝術家的作品多為外省收藏,就連冷軍的畫作在武漢也很少見。“武漢當代藝術家的作品應該是在外面多一些,外面的市場更廣大”,據劉明介紹,武漢本地年輕的藝術家李繼開、曾劍等人的作品在武漢收藏的很少,外省和亞洲其他國家都有。

但另一方面,近兩年武漢的藝術氛圍正在轉好,杜朝暉表示,“藝術機構多起來了,美術館、商業活動開辦的展覽也多起來了”。

中國當代藝術家佔“全球十大”半數席位

據全球知名藝術品資訊公司Artprice公佈的消息,中國藝術家贏得了2010/2011年度“全球十大當代藝術家”排行榜的半數席位。其中,從武漢走出去的著名畫家曾梵志,以3924.68萬歐元的拍賣額佔據第二,僅次於美國塗鴉藝術家巴斯奎特;另有張曉剛(微網志)、陳逸飛、王沂東、周春芽(微網志)分別名列第四、五、七、十位,與國際藝術市場上長期炙手可熱的傑夫·昆斯、理查德·普林斯等人並駕齊驅。

與此同時,2011年上半年全球拍賣價值最高的藝術家TOP100中,張大千和齊白石分居前兩位,首次超越了10年內有9次壟斷榜首的畢加索,榜單的前15名共有8名來自中國。

 

凡註明 “藝術中國”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於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 “藝術中國” 浮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註明來源藝術中國,否則本網站將依據《資訊網路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路智慧財産權。

列印文章    收 藏    歡迎訪問藝術中國論壇 >>
發表評論
用戶名   密碼    

留言須知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