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頁 > 資訊 > 市場

海外徵集報告之二:拍賣徵集那些事兒!

藝術中國 | 時間: 2012-02-17 09:49:15 | 文章來源: 雅昌藝術網

為了迎接即將到來的2012年春拍,國內各大拍賣行已然開始了大張旗鼓的徵集工作。徵集表面上看起來好像是拍賣行的事,但其實是一個徵集和被徵集雙方運作的過程,此時此刻,不僅僅是拍賣從業人員忙碌起來,藏家、商人也在伺機而動。雅昌藝術網此次專程採訪了幾位在行業內經驗較為豐富的藝術品商人,讓他們給我們分享一下在拍賣徵集過程中的經驗與樂趣。

記者採訪的第一位是業內資深的藝術品經營者。 “拍賣徵集在你們腦海中是什麼概念?”他略作思索便答道:“其實沒有什麼特殊的概念,但是每年到了這個時候,閉著眼睛都會知道你的電話會一直不停的響。好多個拍賣行會纏著你,讓你送點東西。朋友啦支援一下吧!”

從多位收藏家和藝術品經營者口中記者得知, 每季拍賣,他們不是只給一家拍賣行送貨,而是會給不同的拍賣行送東西。他們會挑選不同的東西送去不同的拍賣行。送拍東西當然都想拍出善價,那麼選擇拍賣行則至關重要。

經驗人士支招——怎樣挑選拍賣行?

蔣先生是香港資深古董商人,已經是第二代做藝術品經營了。他的父親主營瓷器,到了他這一代,便和弟弟主攻古典傢具兼做一些文玩。掐指一算做古董生意已經有三十多個年頭了。很早以前是做文物出口,直到2000年以後,開始和國內的拍賣行建立了穩定的聯繫。

a“找個靠譜的拍賣行!”

在每年與蔣先生有聯繫的的N多家拍賣行中,蔣先生認為“信譽”永遠是選擇拍賣行的第一要素。用另一位資深藏家劉先生的話説:“首先拍賣行要靠譜!”蔣先生坦言:“大家都知道,中國的藝術品市場還在蹣跚學步,市場亂已經是有共識的了。很多拍賣行弄得什麼“假拍”,看著價格虛高,事實上我的東西沒有賣掉,那有什麼意義啊?”

蔣先生向記者透露了這麼一件事:在江南地區的一家拍賣行,這家拍賣行的老闆和蔣先生是朋友,所以在這家拍賣行剛開始營業時,蔣先生就提供了不少拍品。雖然東西最終是賣了出去,但相關款項卻一直沒有給蔣先生。因為我國的各項法律法規不健全,追討欠款成了很困難的事情。儘管蔣先生在中拍協做了投訴,但至今仍無結果。記者在採訪的過程中發現,類似事件並不僅僅出現在蔣先生一個人身上,很多藏家/商人都不同程度有過類似經歷。“當然,”蔣先生補充道:“有很多知名拍賣行信譽還是不錯的! 是值得信任的,不可以一概而論。”

b. 拍賣行專長不一

“自己的東西交托給拍賣行自然是想要有個好價錢。”這是再坦白不過的大實話。“再強大的拍賣行永遠都不會擁有所有類型的客戶,即便是蘇富比、佳士得他們的客戶源都有些差異,我們國家的拍賣行更不能例外!”雜項藏家王先生,長年穿梭于國內外大小拍場,他這些年的經驗告訴我們,寸有所長,尺有所短,不是所有的東西往大拍賣行送都好,有些小拍賣行有自己的特點,同時,地域也多少有些差異。一個最簡單的例子,書畫多在北方受寵,但是海派繪畫則是南方的強項。嘉德、保利是國內的拍賣巨頭,但是印章文房可能送給西泠印社更能出善價。簡而言之,有的拍賣行書畫拍得好,有的拍賣行瓷雜拍得好,根據自己的東西,投拍賣行之所長。

藏家王先生還給我們總結出了很具啟發的經驗,“一般份量的東西有的時候放在中間檔的拍賣行反而比大拍賣行好。為什麼呢?大拍賣行,如保利、嘉德每次拍賣季都有幾千件東西,好東西也是相當的多!如果你委託了一件中間檔的東西,這就被無數件好東西所淹沒了。但如果你選擇一個中間檔的拍賣行,如誠軒、永樂等等,你的東西就算是好的,會突出。用一個通俗的理論去解釋就是‘寧做雞頭,不做鳳尾!’而這些中檔拍賣行,他們的客戶資源也未必就比那些大拍賣行差,所以個別時候,能出個好價錢。”而且據王先生説,這個經驗是屢試不爽的。

c 朋友之交淡如水?

在藝術品市場裏,你經常聽到這麼一句話:“這個圈子真不大。”蔣先生幽默的告訴記者:“這個圈子裏大家都是朋友,一起吃個飯、喝杯酒,朋友需要支援一下的時候,當然是要給個面子啦!在中國這個講人情的社會,走到哪,都需要‘朋友之交’,藝術市場自然也不例外。很多時候大家也都知道,某些並不出色的拍賣行能徵集到不錯的東西,就因為‘找到關係了!’”

徵集糾紛 各有對錯

朋友歸朋友,但是藝術市場裏還是要做生意的。牽涉到了利益,總免不了大大小小的糾紛。 朋友撕破臉也是圈子裏常有的事。當記者問到:“你們在和拍賣行談徵集的時候,有遇到哪些困難?産生什麼樣的糾葛?” 藏家們和商人們對此也是頗有怨言。

a估價問題

業內都知道的一個常識,拍賣行為了讓自己更有競爭力,會拼了命的壓低東西的估價。對於古董商來説,估價並不是他們和拍賣行糾結的主要問題,因為古董商是以量取勝的,他們更迫切的需要實現資金的週轉。

但是藏家們就不一樣了,他們大多沒有資金週轉的壓力,而且更重要的一點,他們在自己的藏品上付出的心血比商人們還是多得多!記得兩年前,記者在蘇富比拍賣現場,一位不知名的藏家的話讓我感動至今。他是個地地道道的藏家,收藏二十年從未出讓過一件東西,但是如今藝術品價格的飛速上漲,讓他不得不出讓自己先前的藏品。因為如果不出讓,如今的價位,他再也沒法買東西了。這就逼著他非要做個取捨。“其實每件藏品都像我的孩子,摸著它們我都很不捨,希望他們能夠找到一個好人家,別過不久又在市場上出現了!”像這樣的藏家在和拍賣行談徵集時,往往會要比較高的價錢,因為他們有這樣一種理念,好東西賣出去了,以後加錢都難買回來。經常因為估價的問題,最終使得徵集無果。

b缺乏風險評估

蔣先生認為與國內拍賣行接觸,最大的癥結在於拍賣行缺乏風險評估機制。藝術品都是很嬌氣的東西,在運輸、預展的時候磕磕碰碰多少會受到些損傷。蔣先生説,儘管拍賣行的委託書條款中有損壞賠償一説,但是在實際操作中,因為我們國家的藝術品評估、保險機制幾乎為零,所以損壞賠償的條款也很難落到實處。記者當時就追問:“如果某家拍賣行曾經損傷您的東西,又沒有做出特別妥善的賠償,您以後還會考慮繼續合作麼?”蔣先生也很坦率的説:“摩擦雖然也很多,但是還是要和拍賣行合作的,像東西損傷這種事情有的時候是要碰碰運氣的。 而且拍賣行每個業務人員也不一樣,如果遇到一個負責任的就很好。”

 

 

凡註明 “藝術中國”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於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 “藝術中國” 浮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註明來源藝術中國,否則本網站將依據《資訊網路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路智慧財産權。

列印文章    收 藏    歡迎訪問藝術中國論壇 >>
發表評論
用戶名   密碼    

留言須知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