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幾年中國藝術品市場成了全球關注的焦點。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在其後的恢復期內,藝術品市場率先爆發,2010年中國藝術市場宣佈跨入“億元”時代。當時間來到2011年春,市場承接10年的強勢繼續高歌猛進,並達到了階段性的頂峰——中國書畫、瓷器雜項、現當代藝術等全面噴發,尤以中國書畫最受追捧,諸多專場100%成交、天價藏品不斷涌現。樂觀情緒順勢充盈和主導了思維,使得大部分人相信去年的秋拍將會更加精彩。然而數月之後的秋拍卻是寒意襲人:由於受到全球經濟形勢的影響,各大拍賣公司的總成交額和成交率均明顯下降,於是“藝術品市場是否面臨拐點”成為當下熱議的話題。
春拍:慣性將藝術品市場推向新高
儘管金融市場在今春已顯低迷狀態,但中國藝術品市場經過20多個春秋的積澱在此時噴發,春拍國內219家拍賣公司實現總成交額428.42億元,同比10春拍上漲了85%,環比10秋拍上漲15%。如果想看到市場的亢奮,很輕易地在各個交易品類裏找出創紀錄者:齊白石《松柏高立圖·篆書四言聯》以4.255億元成交,成為最貴近代書畫;張曉剛《生生息息之愛》成交價7906萬港元,成為現當代藝術新標桿; 常玉的《五裸女》1.07億港元的成交價,將中國油畫推向新高;“明逾滿月”跑獸鏡成交價格達到897萬;創造銅鏡新紀錄,元抄本《兩漢策要十二卷》成交價格達到4830萬元。全新的紀錄,令人雀躍的拍賣成績,使得藝術品市場在春天時面對全球經濟動蕩的局面表現出了一種反潮流的韌勁。
秋拍:經濟面的不配合製約藝術品市場
然而接踵到來的秋天終於打破了“秋拍業績好于春拍”的慣例。從香港蘇富比、佳士得,到中國嘉德、北京保利,都沒能再續春拍的輝煌。最早試水的香港蘇富比,秋拍雖然總成交逾32億港元,仍遜色于春拍的34.9億港元;內地保利和嘉德也沒能追平春拍佳績,分別下降了19%和24%。究其原因,全球經濟形勢不樂觀是主因:世界權威金融分析機構標準普爾對美國信用評級的下調、歐洲債務危機的不斷爆發、股票市場與房地産市場雙雙遇冷,促使許多的參與者變成觀望者。但秋拍也並非全不理想,總體成績滑落的同時,仍不乏紀錄的誕生,永樂青花梅瓶1.69億成交,創明代瓷器拍賣之新高;徐悲鴻《九州無事樂耕耘》以2.668億成交,刷新畫家個人紀錄等等。種種跡象顯示,市場並不缺乏資金,但信心不足,“精品”依舊是“精品”。
中國藝術品:收藏市場轉為投資型市場
中國書畫、瓷器雜項、油畫及當代藝術被認為是支撐了中國藝術品拍賣的三大品類。然而近兩年,中國書畫獨佔鰲頭,據統計,2011上半年,書畫佔據中國藝術品拍賣總成交份額高達95.55%,瓷器雜項的市場份額也有擴大之勢,就現當代藝術而言,香港已明顯成為中心,內地該板塊發展相對遲緩。從近兩年的數據上不難看出有資本急速涌入——中國藝術品市場已然由一個單純的收藏市場轉變為投資型市場。既然取向是投資而不是收藏,那麼投資意識會主導市場。全球經濟形勢的任何變化都會使市場格外的敏感,動蕩在所難免。
回望2011,全球藝術市場已跨上了一個新臺階。截至2011年12月25日,全球藝術市場的成交總額為107億美元(數據來源ARTPRICE),已經超過去年的95億美元。ARTPRICE首席金融分析師Matin Bremond將這一上漲無疑歸功於正在興起的中國藝術品市場,並指出2011年中國藝術品市場的交易份額約佔全球的35%-40%。這個數據顯示,在全球經濟危機前景未卜的形勢下,中國藝術市場是順應大勢,做了強勢中的調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