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頁 > 資訊 > 市場

藝術品市場:真真假假這一年

藝術中國 | 時間: 2011-12-20 16:55:23 | 文章來源: 北京商報

2011年的藝術品市場玩起了過山車,春拍的火爆、秋拍的回調、對天價的震驚、對偽作的質疑,一起一落的不只是行情,更是身在行情中的人心。這一年真真假假,故事頗多。

打假

在“全民收藏”的大背景下,藝術品市場中鑒定證書滿天飛的情況的確頗受收藏界擔憂。記者在走訪多家收藏市場後發現,只要肯出錢,即便你拿來的東西就是新貨,也有人能夠幫你把它包裝出歷史背景,即便你拿來的是塊石頭,也有人能“指鹿為馬”。事實上,這種明碼標價的藝術品鑒定證書,在任何場合都不具有法律效力,但出於各種目的,仍有人願意出錢做鑒定。不少人感嘆,藝術品市場的水很深。

更讓人遺憾的是,藝術品市場本身將藝術品鑒定庸俗化了。鑒定中,所謂專家談歷史的少、談文化的更少,全部主題圍繞價值展開,媒體炒作、娛樂圈助陣,這種態度既不負責任,更貽笑大方。沒有金剛鑽,別攬瓷器活。

行情

對於今年的春季拍賣市場,用“井噴”兩個字已經不足以形容。風一般的換手率,難以捉摸的高價位接盤,讓一些拍場上混跡多年的行家們看不懂了。拍賣市場僅上半年的成交總額就達到了428億元。

優質藝術品投資的財富增值效應受到了社會的廣泛關注和肯定。在房地産和股票之外,藝術品越來越多地成為投資者資産配置中不可或缺的部分。而藝術品價格的快速走高,也使個體的投資收藏行為逐漸被邊緣化,機構收藏和基金收藏經過多年的醞釀終於紛紛登場,而大體量的機構資金和基金資金入市又必然抬高了成交價格。

2011年的春拍,總成交額同比2010年春拍增長了112.71%,環比2010年秋拍增長了15.13%,中國藝術品市場又迎來了價格普漲的一年。無論總成交額、還是單品拍賣價格都達到了歷史的巔峰。

自律

齊白石《松柏高立圖·篆書四言聯》,4.255億元成交;元代王蒙《稚川移居圖》,4.025億元成交想起今年的春拍,恐怕仍令不少人激動不已,然而興奮的市場總需要些冷靜的聲音。新華社連出三篇報道提出質疑。

面對質疑,中拍協挺身而出,于6月10日正式發佈《中國文物藝術品拍賣企業自律公約》,56家文物藝術品拍賣企業成首批成員,承諾遵守“自律公約”。公約稱,中國拍賣行業歡迎來自社會各界和媒體的監督,將組織全行業認真研究、自查自糾,跟蹤解決存在的問題,共同營造誠信經營環境。

藝術授權

兩岸《富春山居圖》實現合璧,由此牽引出藝術授權話題,激活一個原本被忽略的大市場。在台北“故宮”熱銷的《富春山居圖》紀念品達40余種,其中頗受追捧的是按照1比1大小製作的複製品,售價高達新台幣3.8萬元。

“當商品從只具有功能性,增加到具有藝術美觀性以及藝術畫作的品牌效應時,消費者的偏好也發生了改變,增加了消費量。”ARTKEY藝奇文創集團董事長、北京文化發展基金會國際藝術授權基金秘書長郭羿承表示。在郭羿承看來,藝術授權建立在藝術家、授權代理商和被授權廠商“三贏”的基礎上,通過智慧財産權的保護贏得産品的附加值。廠商開發了藝術授權商品和藝術品牌的市場空間,找到了提升産品利潤空間的一把鑰匙。

藝術品信託

從去年全年的5.88億元到今年上半年的24.7億元,藝術品信託的規模發生了巨變。作為藝術品市場的新興力量,藝術品信託在股市、樓市雙雙淡出投資者視線之後,成為更多資金追逐的市場。

為了實現投資者參與藝術品市場的夢想,不僅越來越多的金融機構開設了藝術品理財專區,更有私募基金、信託推出了名目繁多的藝術類産品。而這還僅僅是藝術品基金的發端,目前還有越來越多的信託公司準備介入這一新興的投資領域。

在活躍的市場背後,是機構對藝術品本身的真假難辨,更是評估機構的自説自話。相關業內人士指出,從某種意義上説,藝術品基金走得越快,風險越大。藝術品信託,有點兒超速了。

趨勢

相比春拍的火爆,秋拍總體趨向平淡。如何解讀今年秋拍市場的信號,一時讓許多人摸不著頭腦。藝術品收藏價值是否會讓位於投資價值?拍賣市場將走向何方?與秋拍同步,各種機構推出的藝術品收藏與投資論壇粉墨登場,從各種角度、各個層面探討藝術品的億元時代,如何攜“億元”以運“資本”。截至目前,2011年秋拍成交額約為380億元,預計會低於今年春拍。

今秋經濟形勢不好,很多拍賣公司早在四五個月前就感到了壓力。北京保利國際拍賣有限公司執行董事趙旭坦陳,保利選擇在秋拍上把不少底價高的拍品撤掉了。“現階段要給出"中國人買藝術品純粹是出於熱愛傳統文化"的判斷是不現實的,但藝術品有了投資價值,參與的人越來越多,因此拍賣市場發展前景是廣闊的。”北京匡時國際拍賣有限公司董事長董國強這樣説。

畫廊

2011年對國內的畫廊來説是“無法淡定”的一年:尤倫斯賺得盆滿缽滿後轉身就走;大牌國際畫廊高古軒、白立方搶灘中國,上岸就可以直接享用最有效的藝術家資源;素來霸佔行業大部分資源的拍賣機構依舊“又高又硬”;文交所又在畫廊背後插了一刀。拍賣機構、文交所、國外畫廊,一開始就瞄準了中國藝術市場,受多方割據勢力裹挾的畫廊業,如同一隻“憤怒的小鳥”可能隨時爆發。

今年5月,北京畫廊協會成立,畫廊開始“抱團”。第一任會長程昕東直面中國畫廊目前的症候:底子很薄,理想跟高,沒有相應社會資源的支援,僅憑各自的能力和資源進行理想化的操作。“中國第一、二代藝術家的成長已經快過中國畫廊的成長,西方很多藝術家都是在畫廊成長起來的,而中國藝術家和畫廊之間的成長是平行的,畫廊缺少本土藝術家,與藝術家關聯性不夠強。”程昕東認為,這對於畫廊來説是件特別尷尬的事兒。

“金縷玉衣”

一直以來,在藝術品領域真真假假紛擾不斷,“打眼”也多半兒都能找到理由自圓其説。然而,今年9月被披露的“金縷玉衣”事件卻結結實實打了所謂“專家”一記響亮的耳光。無可辯駁,無法瞞過。前中國收藏家協會秘書長、故宮博物院原副院長、北京大學寶石鑒定中心原主任、教授等5位頂級專家落馬。

這是一起鉅額貸款詐騙案透出的驚天秘密,5名頂級鑒定專家為騙子自製的金縷玉衣開出24億元的評估天價。建行兩位行長由此相信騙子的經濟實力,發現被騙貸6億多元後不但未報案,還繼續為其違規提供資金4億多元,致銀行損失5.4億元。

事發後記者多方聯繫當年的鑒定專家之一楊伯達,當事人除承認“鑒定過程不太合規矩”外,另有一番話讓人深思,“其實藏家並不希望我們看得清楚,並不希望我們提出真正的意見。藏家希望的就是請來看看,看過了、通過了也就行了。我們沒有必要較真兒”。

習作風波

藝術家斷案,到底誰説了算。今年兩起“假畫”上拍案,給原本就躁動不安的秋拍市場又添一絲波瀾。

針對北京傳是2011年秋拍現當代藝術專場的一件拍品張曉剛《小女孩》布面油彩,張曉剛在實名認證的微網志上表態:“這幅畫一看就是一件很拙劣的贗品,畫得真爛,也好意思來混拍。”據了解,張曉剛的《小女孩》曾拍出180萬元高價。

贗品擾亂藝術市場,的確值得痛斥,但藝術家是否就是惟一權威的鑒定者?董國強曾直言,“身在利益鏈條中,創作者無權鑒定”。記者也查閱了《拍賣法》,找到相關規定,“作者本人意見並不代表作品的鑒定結論”。

藝術品市場:盛世?亂世?

做這篇盤點時,正趕上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剛剛閉幕,“穩中求進”成了2012年國內經濟的總基調。然而,藝術品市場問鼎“億元時代”僅僅用了十幾年時間,仿佛被強行按下了快進鍵。在這期間,藝術成長為一門好生意,國內的藝術品投資機構跟隨著枝繁葉茂。但是當一個體制出現病症時,生物鏈就會做出反應,超速、超載、資源稀缺讓這個行業的心態顯得暴戾,在通脹的當下,中國的藝術機構似乎成了西方經濟危機的一個反襯。盛世與亂象並存,這就是中國當代藝術機構的魔幻現實主義。

曾經有藝術家道出,現在中國根本沒有真正的藏家,連最該有高水準收藏眼光的畫廊和藝術家都恨不得是“一夜情”式的合作,而炒作者則企圖綁架中國藝術。目前最契合藏家心態的依然是拍賣市場。很多所謂的收藏家只是以“利益至上”的投機者身份出現,左手買,右手出,他們並不懂得如何去欣賞作品,只跟隨市場的表面評估來購買藝術品。

對於現階段的藝術收藏,資金鏈對於他們才是最重要的。雖説藝術是一門燒錢的行當,但真正流通在藝術領域的錢都是“閒兵遊勇”,這裡不是資本的真正戰場,説不定哪天資本就會抽身離去。於是,中國藝術品市場只能鉚足了勁往前跑,借此獲得一點兒安全感,但在重建價值體系之前,誰也不知道這種忠於資本的生存方式將會把他們帶往何處。

現存的收藏體制也不健全,缺少專業的諮詢、藝術品的鑒定評估、收藏的規劃。藝術市場的泡沫化,當代藝術作品價格的嚴重虛高,明星藝術家喪失創作力之後的自我重復以及大面積平庸的藝術作品都在消解著藝術的收藏。

 

凡註明 “藝術中國”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於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 “藝術中國” 浮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註明來源藝術中國,否則本網站將依據《資訊網路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路智慧財産權。

列印文章    收 藏    歡迎訪問藝術中國論壇 >>
發表評論
用戶名   密碼    

留言須知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