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頁 > 資訊 > 市場

外媒報道:中國進入全民藝術品收藏熱

藝術中國 | 時間: 2011-08-03 17:33:45 | 文章來源: 環球時報

畢加索名畫《裸體、綠葉和半身像》

齊白石巨制《松柏高立圖·篆書四言聯》

除富人爭相購買拍賣行的高價藝術品外,中國普通百姓對藝術品收藏的熱情也空前高漲。收藏類電視節目層出不窮且收視率不斷攀升,各類藝術品收藏廣告頻繁見諸報端,街頭古玩店也異常火暴,中國似乎開始進入全民藝術品收藏熱的階段,並不斷升溫。

齊白石巨制《松柏高立圖·篆書四言聯》近期拍出4.255億元人民幣的天價。去年,張大千的《愛痕湖》以1.008億元成交,英國班布裏奇拍賣行以5300萬英鎊的價格,向一位中國買家出售了一隻清乾隆瓷瓶……中國藝術品市場已經毫無爭議地進入“億元時代”。有業內人士分析,藝術品收藏的空前盛世,是中國人財富迅速積聚的又一證明。這一繼股市、樓市之後又一大誘人的投資手段,讓人們興奮不已。但尚不成熟的市場和機制,也讓很多買家糾結于“這東西到底是真還是假?”這個巨大的懸念。

藝術品交易額超英趕美

據英國《衛報》報道,英國伍利沃利斯拍賣行2010年營業收入增長了近一倍,達到近2800萬英鎊,其中有1900多萬英鎊來自中國買家。蘇富比拍賣行的負責人波爾·蒂莫爾説:“以往中國收藏家們 更喜歡收藏本國的藝術品,但隨著興趣的發展,收藏家們正把目光放得更遠。一旦他們將投資重點轉向海外,將會在國際市場掀起不小波瀾。”有消息稱,去年以 1.06億美元成交的畢加索名畫《裸體、綠葉和半身像》就是被中國買家收藏的。英國廣播公司引述歐洲藝術基金會公佈的報告稱,中國2010年藝術品拍賣總額高達83億美元,一躍成為全球第二大藝術品交易市場。去年中國的藝術品交易額佔全球市場的23%,僅次於美國的34%,高於英國的22%。英國藝術市場聯合會表示,這樣的數字令人吃驚。英國藝術品交易商把落後中國的原因歸結為英國的藝術品轉售稅,2006年英國對在世藝術家轉售藝術品的利潤進行徵稅。

國際藝術品拍賣公司佳士得倫敦分部發言人馬修·帕托姆在接受《環球時報》記者採訪時表示,“中國力量”加入國際藝術品買 賣市場早就見怪不怪了。他説,中國買家最近兩年在佳士得拍賣行的競拍總價增幅高達94%。他認為,中國買家總體而言都是成熟的競拍者,有很好的資金背景,

對於藝術品市場的了解也在加強。值得一提的是,中國買家的年齡也在不斷年輕化,在佳士得拍賣行,和中國買家成交的項目中,有30%以上的是通過網際網路競拍 成功的。

藝術收藏品種類豐富

很多歐美人把中國在藝術品收藏市場上“手筆越來越大”解釋為是“國富民也富”造成的。美國廣播公司報道説,據最新《世界財富報告》的統計,去年全球百萬美元富翁人數排名,中國位列第四,人數從之前的47.7萬上升到53.5萬。很多藝術品都流入到這些富翁手中。有經濟學家認為,當一個國家或地區每人平均GDP達到5000美元後,藝術品投資收藏業將進入快速發展階段。2010年中國每人平均GDP達到4371美元,藝術品市場成交額比上年增長了1.5倍。

“戰時人藏糧,太平盛世搞收藏。”中國收藏家協會煙酒茶藝收藏委員會主任錢憲順在接受《環球時報》記者採訪時説,這些年中國經濟快速發展,人們安居樂業,人民幣幣值穩定且有升值預期,才會有現在的全民收藏熱。人們喜歡搞收藏,除了作為個人愛好,陶冶情操,退休後老有所樂外,還有一個重要原因是,收藏是目前很好的投資手段。收藏現已成為中國人繼儲蓄、股市、房地産之後的第四大投資方式。目前股市和房市前景不明,儲蓄的回報相對較低,相比之下,收藏的投資回報率最近幾年都達到20%左右,非常誘人。中國民間皇家珍品鑒藏家、禦藏宮館主周凡説,藝術品市場是一種“梯田式”商業模式,能帶活整個市場。比如,農村人把自家的祖傳物件拿到城裏的古玩市場賣給古玩愛好者;古玩愛好者淘到寶貝後,經常會賣給開店的古玩商;古玩商搞經營,再賣給另外一些人;這些人往往會跟拍賣行合作;拍賣行可以一次次拍賣。每一步價格都會飆漲。

周凡認為,國外的藝術品收藏以油畫為主,不像我國品種這麼豐富。中國是四大文明古國之一,在漫長的歷史發展過程中,創造的藝術品特別多。而且中國還是多民族國家,56個民族每個民族都有遺存下來的物件。從時間上看,藝術品收藏在中國分三大類:一是“高古”類,主要指唐代及以前的東西,包括青銅器、陶瓷、唐三彩等;二是“古代”類(宋代-1911年),有瓷器、字畫、傢具、佛像、龍袍、玉璽等雜項;三是近代類(1911年至今),增加了一些當代藝術家的作品,還有郵票等品種。錢憲順説,近現代以來,藏品更加豐富多彩,紀念幣、郵票、酒等專項收藏品的加入,使喜愛、從事收藏的人群驟增。奧運會、世博會、建黨90週年等重大時期,相關機構也發行具有收藏意義的東西。周凡認為,這些東西可能升值幅度比較小,升值速度比較慢,適合那些不敢玩或玩不起的普通收藏愛好者。

審美還是審真

雖然現在中國富有的投資者正大量涌入藝術品收藏市場,但許多新手都抱著投資目的進入,來不及進行必要的知識準備。即使是入行多年的老藏家也有人感嘆:“誰還顧上審美呀,審真還來不及呢!”一名台灣收藏家表示,現在中國的收藏家,100人裏只有不到10人收藏的東西是真正具有投資價值的;剩下的90人,不是買到贗品,就是買到裝飾性和學術性的藏品,投資價值幾乎沒有。受訪專家一致認為,目前國內藝術品市場最大的問題是“鑒定比較亂”。有些鑒定部門是從業人員的專業水準不夠,也有的是“給錢就出證明”,缺乏最起碼的職業操守。

馬修·帕托姆認為,在歐美不少國家,藝術品拍賣在 18世紀就有了很成熟的機制,讓大量藝術品在輾轉多個世紀期間,一直有著比較好的評估標準,這才讓西方的很多藝術品儘管不斷漲價,卻能夠被市場接受。相比

之下,亞洲市場除香港外,還都沒有這樣的成熟機制或是機制建立的時間太短。周凡説,國外的拍賣公司,上檔次、成規模的能數得出來的也就四五家,其他都規模

很小,分佈很廣,基本上每個大點的社區都會委託當地小的拍賣行對私人藏品進行拍賣、典當。而我國是大的拍賣公司很多,小的針對普通百姓的社區拍賣公司少,老百姓想交易變現很難。

錢憲順認為,市場一下子火起來,出現各種問題很正常。國外當初也一樣。政府部門一方面應該出臺各種條例制度進行嚴管,另一方面要搞各種形式的展覽,提高人們的鑒別能力,豐富人們的精神文化追求。據了解,相關部門正考慮成立文化藝術品監督委員會,健全規章制度。對於收藏愛好者來説,錢憲順提倡“專項收藏”、“跟蹤收藏”,隨著經驗的積累和經濟實力的提高,不斷“往前推”,把一個系列儘量收齊,這樣才更有意義,也能提高自己的鑒賞力,儘量避免上當受騙。

周凡預測,未來5-10年中國藝術品市場還會繼續快速向前發展,但10年後,會休息一段時間,平穩過渡到正常水準。錢憲順認為,中國藝術品收藏熱“熱得還 不夠”,因為中國改革開放剛30多年,並非所有人都腰包鼓鼓的。只能説,中國的收藏熱僅是剛剛起步,收藏熱會繼續向前發展。

 

凡註明 “藝術中國”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於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 “藝術中國” 浮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註明來源藝術中國,否則本網站將依據《資訊網路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路智慧財産權。

列印文章    收 藏    歡迎訪問藝術中國論壇 >>
發表評論
用戶名   密碼    

留言須知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