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中國

中國網

高檔藝術品收藏:擋不住的文化誘惑

高檔藝術品收藏:擋不住的文化誘惑

時間: 2011-02-22 10:49:16 | 來源: 浙江日報
收藏 >

 國際國內的收藏市場越來越熱。一件藏品動則千萬元甚至過億,不僅讓人驚呼收藏市場“億元時代”的到來,也因此引起了人們更多的思考。

 藏友總會自問,收藏究竟是為了什麼?收藏和自身幸福又有多大關係?2月17日,我們在上海見到了觀復博物館館長馬未都、《天下藏寶》主持人王剛和作家海岩,他們用多年的收藏經歷,向大家講述了收藏帶來的樂趣以及每個藏友所要行使的文化職責。

 尋找文化樂趣

 馬未都、王剛和海岩,在本職工作之外,有一個共同點,都喜歡收藏。説的更具體點,馬未都是王剛和海岩在收藏之路上的師傅。

 海岩説:“我的第一二三件黃花梨藏品都是在馬未都的指點下買的。”

 王剛説:“家裏那張300年曆史的黃花梨床是從馬未都那收的。”

 三人的關係由此可見,而説起對待收藏的態度,他們的意見也出奇一致,即“進入收藏界,你得搞清楚是投資還是真心喜歡。如果是前者,金錢帶來的快樂只是一瞬;如果是後者,你會得到更多的文化樂趣。”

 他們就是樂在其中的典範。“那時候很喜歡自己買的幾件藏品,每天晚上睡到一半都要來個鯉魚打挺,摸黑起來仔細把玩。”馬未都樂呵呵地説,“但是太黑了,我就去買了300瓦的大燈泡,晚上開關‘啪’的一聲,夠亮堂,不過我老婆就不幹了。”

 有人説收藏是“玩物喪志”,但對王剛來説,這正是他要達到的收藏境界。“演和珅這個角兒時可沒導演教我怎麼展開畫卷,怎麼拉開畫軸,這些動作都是我從收藏中了解到的。”他説,“多虧收藏,許多事情在我心中淡化了,心境也平和許多,這就是我説的‘玩物喪志’。”

 他們只是眾多藏友中的滄海一粟。回顧整個2010年,我們發現超過億元的拍賣品共有16件之多,而整個中國藝術拍賣品市場一年的成交額為573億元人民幣。以往成交價過百萬就有人鼓掌,現在,過億元才會有掌聲。

 如潮的掌聲也培育了藏品制假的土壤。“大家對制假很痛恨,但買假的時候又是什麼心態呢?其實也是一種得利的心態,能不能擠一擠心裏的那個‘貪’字?”王剛回憶道,《天下藏寶》欄目曾到地方做節目,卻發現民間收藏中95%都是贗品,幾座城市都一樣。

 “有網友説,萬物可辨真偽,唯有人心難捉摸。”王剛認為,《天下藏寶》欄目中請出的護寶錘,與其説是砸贗品,不如説是砸心中的“貪”字。

 營造文化生態

 作家海岩笑稱,他的工作、生活和收藏之間的關係,是把所有賺到的錢都投到收藏黃花梨傢具上。出於對傢具的喜愛,他創立了黃花梨養習館。只不過,他一直希望能夠通過展出藏品來喚醒年輕人對中國文化的熱情,以及引導整個文化生態朝積極向上發展。

 “現在我們走過任何一個城市和城鎮,你看年輕人所喜愛的,比如説吃的、玩的、穿的、甚至跳的舞,都是西方的。”海岩不無憂慮。我們現在所處的文化生態正遭遇到前所未有的挑戰,全球化、網際網路等事物的出現,中國的傳統文化越來越呈現邊緣化的狀態。

 誠如其言,歐美一些拍賣行在進行統計時,經常會以拍賣價格為依據,這也影響到了大眾對於收藏的觀念。“所以很多人一見到藏品,第一個問題肯定是值多少錢,不會去問這件藏品背後的故事等文化含義。”海岩打了個比方,他説有個專家曾提出“現在藝術品的價值是由資本來決定的”這一觀點,而時下收藏界的價格趨勢也正印證了這一觀點。

 “我們買藏品之前,先要問一下自己,究竟是投資還是喜愛?如果你是投資,就不在收藏範圍內,你只是做文化産業,而不是文化。如果你是在收藏文化,那得用你的品格和良知去判斷。”海岩呼籲廣大藏友和即將步入收藏圈的人們,要多了解傳統文化,從內心深處熱愛、敬畏傳統文化,才能真正得到收藏的快樂。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