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頁 > 資訊 > 市場

藝術品投資的十個提醒

藝術中國 | 時間: 2011-02-17 10:41:07 | 文章來源: 投資與理財

撿漏心理要不得

花上幾十元幾百元,就妄想淘到一件價值幾十萬甚至幾百萬元的頂級藏品,不少人都有過這樣的美夢。電視“鑒寶”欄目催生了一大批“撿漏迷”,他們往往花錢買一堆堆的贗品。對普通人來説,撿大漏跟買彩票中五百萬大獎概率差不多,撿漏心理往往讓人吃虧上當。

堅決不做“最大的笨蛋”

藝術品投資有一個著名的“最大的笨蛋”理論。投機行為的要害是判定“有沒有比自己更大的笨蛋”,只要自己不是最大的笨蛋,那麼自己就是贏家。假如沒有下一個願意出更高價格的“更大笨蛋”來做下家,那麼你拿著高價買的藝術品,自己就成了“最大的笨蛋”。

不是精品不動心

精品的升值速度往往更快,要玩藝術品,一定要看準精品下手。比如,翡翠精品因為稀少,近年價格連續走高,年升值速度達40%至50%,普通翡翠的漲幅遠遠低於這個幅度。齊白石、吳冠中等的精品,價格漲幅也遠遠超過普通作品。

不懂的東西堅決不碰

懂的東西才買,不懂的即使再誘人也不買,因為聰明人知道,誘惑的背後往往是陷阱。據説,2010年拍賣場進了一些聰明的大款,什麼作品競爭最激烈,他們就跟著搶。還真沒得説,他們用這種方法買到了不少精品。不過,這種方式風險極大:如果不良畫商利用你們跟風的特點設個圈套,你還不乖乖地鑽進去?

收藏投資不做“萬金油”

什麼都藏,什麼都懂一點,什麼都不大懂……收藏界這樣的“萬金油”為數不少。他們看哪類東西熱就做哪類,結果幾年下來,發現自己難有所獲。專門做一個門類,研究精通,對市場行情也瞭如指掌,才能真正賺到錢。

堅持長線,拒絕短炒

  藝術品投資一般要堅持長線,拍賣行一買一賣,佣金超過20%,做短炒很難。藝術品最大的難題是變現,就是你想用錢的時候,它能不能變成錢?比如名家字畫等投資,急於出手可能只能賣個低價。20世紀30年代初期,張伯駒見到西晉陸機手書的《平復帖》,希望出價6萬大洋買下。此帖主人表示需出價20萬元大洋。到了1937年,由於此帖藏家急需用錢,張伯駒最終只花了4萬大洋,就將朝思暮想的《平復帖》購買到手。

  堅決不碰贗品

  贗品是收藏的大敵,知假買假的人往往想把別人當成笨蛋,而最大的笨蛋往往是自己,買了贗品就砸自己手裏了。

  別被各類真假名頭忽悠

  某某書畫協會會長、某某書畫院院長、作品被海外某王室收藏……如果玩收藏投資,你遇到有類似名頭的“藝術家”可能不少。可別被名頭給忽悠了,買書畫還是看作品本身,那些名頭本身就是唬人的。不信,你讓上小學的孩子畫幅畫給英國王室寄去,人家出於禮貌,也可能“收藏”作品,並給你回一封信。

  買東西不聽“故事”

  “我的瓶子是祖上傳下來的,祖上當過大官……”“這個陶罐是剛從工地挖出來的。”類似的故事很多,越是假東西,故事往往越是“真實”。因此你需要記住:但凡故事太動人,買東西時一定要多長個心眼。

  別把雞蛋放在一個籃子裏

  把雞蛋放在一個籃子裏,如果打翻了,就可能一個雞蛋都沒了。藝術品投資也是一樣,人們的審美情趣會發生變化,押寶在一個人身上總是比較危險。

 

凡註明 “藝術中國”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於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 “藝術中國” 浮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註明來源藝術中國,否則本網站將依據《資訊網路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路智慧財産權。

列印文章    收 藏    歡迎訪問藝術中國論壇 >>
發表評論
用戶名   密碼    

留言須知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