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中國

價值時代的藝術品投資

藝術中國 | 時間: 2010-11-16 14:05:56 | 出版社: 中國證券報社

投資的時代

如今對於生活在大都市的人來説,投資是必需的也是無奈的,因為投資有可能致富,而不投資只能滑向貧困。

今天,生活在城市的人們,不可能去種田,也不可能回到以農業為主的時代。大量的城郊農田被水泥覆蓋,成為工業開發區或城市新區。

同樣,生活在城市中的人們,也不可能選擇去工廠做工。因為工廠主要容納的是離開了土地的農民工,他們已成為産業工人的主力軍。

城市化的進程(這是一種世界發展的大趨勢),還在大規模的“集聚人口”,將人們從廣大而分散的土地中剝離出來,引入城市,以期達到集中管理、就近服務、資源節約的目的。那麼,城市中的人們又如何謀生呢?他們只能去服務機構就業,互相服務,交換對等的服務價值,以維持在城市中最基本的生活必需。你要想變被動為主動,變平庸為富有,你就必須關注價值,必須有所投資。這就是我們所面臨的“價值時代”。

為什麼“城市化”這麼重要呢?因為城市化可以造成大規模的有效需求,而需求是市場的根本。在市場經濟為主導的今天,市場是最大的政治,市場決定一切。其實所有的外交努力和大國之間的博弈,都是圍繞著市場利益進行的。市場就是話語權,美國在伊拉克找到了大規模殺傷性武器了嗎?沒有!它只找到了大規模的油田。需求就是定價權,需求決定了價值,藝術品亦如是。城市遊戲已經開始,遊戲的制高點是價值投資。

價值的時代

“價值投資”已經是當下經濟生活中最時尚的話題了。我們身邊的許多人買房子已不僅僅是解決個人的容身居住的問題,它還是對一項資産的有效投資;許多人買股票,也不是想參與企業的管理與生産,而是通過博取股價漲跌的差價獲取投資收益;許多人投資藝術品,也不完全滿足審美消費的需求,他把藝術品也看成是投資標的物,通過對藝術品的交易獲得相關利潤。我們可以看到,投資者往往不是看重標的物本身的實用功能,而是看中了其中的投資價值。藝術品的投資時代

不久前,深圳藝術品産權交易所開張運營,國內類似的藝術品産權交易也將跟進。今天藝術品已經被賦予了很強交易功能的金融屬性。它向人們沉積已久的傳統觀念挑戰,藝術品不僅僅是用來欣賞的,它還被看成是財富的一部分,是投資的標的物,是可以炒作的金融資産,它甚至異化為可以變現貨幣的市場籌碼。

那麼藝術品是如何被金融化的?又如何對藝術品進行有效投資呢?如何防範在藝術品投資中的風險呢?藝術品投資有三大風險:

“泡沫的風險”、“信用風險”和“資訊不對稱的風險”。

以往的藝術品交易,主要是滿足個人收藏,是一種文化消費行為。同時,也是鉅額財富擁有者剩餘購買力的一種消遣。因為購買藝術品即不會引發通脹,觸發社會矛盾,也不會減少貨幣的市場流通,社會經濟依然良性運轉。相比于哄抬物價,炒作民生必需,購買藝術品不會令人厭惡,反而令人尊敬。

今天,我們的社會是一個快速發展的社會。金錢有它魔鬼的一面,它有著強烈的增值慾望。投資變成了一種資本增值的工具。而藝術品最主要的一個增值方式,就是“可流動性增值”。藝術品區別於工藝品的主要特徵就是可以多次交易,不斷增值;而普通工藝品只能一次性交易,經過消費後價值遞減。今天的藝術品在時間上、地域上,持有人當中反覆交易,這種交易在各地的拍賣會上更為明顯。表現為某件藝術品在短時間內,在不同地域的市場中,不斷換手。甚至有人説,市場中許多藝術品永遠只是在途而不能在庫。有頻繁的交易卻沒人肯收藏,就像是所有市場參與者都在玩著一個擊鼓傳花的遊戲,眼見著風險越來越大,讓人擔心泡沫破滅的那一天。

這就是藝術品無限的增值空間與有限的價格承受力之間的矛盾,我們稱之為“泡沫的風險”。


藝術品投資的“信用風險”。

房地産、證券的價值背後有政府的信用做抵押。所以一有波動,政府就要出面干預,比如抑制房價、打壓股市等。因為過度的投機,乖離了政府可以擔保的信用範圍。藝術品就不同了,政府沒有把自己的信用放在藝術品當中,它不擔保藝術品一定有價值。

早先,政府曾委託北京榮寶齋、上海朵雲軒向社會發行美術品的文化價值,但那時主要看重的是政治價值和較純粹的藝術價值。今天,經過反覆易手,多次交易,這些藝術品的社會存量已經變得具有非常高的經濟價值了。即便如此,當這些藝術品進入拍賣市場時,委託人大多選擇匿名,不肯以自身的信用擔保它們一定有價值。因此拍賣公司就更沒理由擔保它的價值了,因為拍賣公司只是撮合交易的中間人 。

所以,拍賣是不擔保的。這比不擔保藝術品的真偽還重要,因為它都不擔保藝術品一定有價值。這是藝術品投資區別與前兩者的最大特徵,被稱之為“第三投資”。

第三投資是無信用擔保的投資,它始終存在著信用風險。有人常以此詬病藝術品交易,那是不了解藝術品交易原本就不需要信用擔保。

再説“資訊不對稱的風險”。“資訊不對稱”是這個行業最主要的特徵,也是最大的風險來源。某件藝術品在沒有任何擔保的情況下,它到底是真、是假,是優是劣?值還是不值?市場中不同的人得到的資訊有很大的不同。少數人可能會得到最隱秘最真切的資訊,大多數人只能得到公開資訊,從“資訊經濟學”的角度看,公開的資訊就是過時的資訊,以及包含著大量錯誤的誤導資訊。而“有心人”或稱別有用心的人靠著驅動資訊的更加不對稱,從中謀利。上海人稱“搗漿糊”,北京人説“攪渾水”,説的都是一回事。因為這個市場極其特殊,它對假像是最包容、最隱忍,甚至最偏愛的。所以有人説,我們市場“水很深”,其實是“水很渾”。這裡曾經成功阻止了大資金對這個市場的進入。所以説,這是一個江湖,是高手過招的地方。但是,在這一市場中,大部分人是有良知的,是想買到好東西的,而且他們一定也買到了想要的東西,否則藝術市場就沒今天這麼火爆了。

如何投資藝術品

那麼別人是如何成功地投資了藝術品呢?現在市場流行著兩種不同的説法:一種是馬未都在百家講壇中所説的“撿漏説”;一種是“億元時代”以資本做後盾的“砸錢説”。

不可否認,早先的成功者都是“撿漏者”。中國在三十多年前經歷了“文化大革命”,文物藝術品一文不值,甚至還被説成是負價值,必須予以砸毀,否則“老命難保”。

“文革”後,國家落實政策,將沒收的文物藝術品退還個人,文物藝術品再次有機會進入市場,從負價值到零價值,到有些價值,到很有價值……,文物藝術品在緩慢經歷著價值回歸的過程。而在這個過程中買到藝術品都屬於“撿漏”,這是千載難逢的世紀“大漏”,參與其中的人都已經是這個行業中的成功人士了,其代表人物馬未都等。藝術品在進行價值回歸的同時,藝術品市場也在逐步地建立,藝術品交易制度在不斷完善,這就為大資金進入市場掃清了障礙。當2009年,藝術品市場有一批藝術品單件過億後,藝術品迎來了“億元時代”。這是一個資本介入的時代,是一個“砸錢”的時代。它終結了撿漏,文物藝術品不但價有所值,短期內還會物超所值。這是許多舊市場的行家所無法接受的,但它代表了新的方向。是我們今天要特別關注的市場課題。

對藝術品市場發展的歷史稍加回顧就會發現,市場經歷了三個階段:第一個階段是行政干預的時代。一切從政治角度來考量,能跟上形勢的就是好藝術品。反之,則是糟粕。第二個階段是藝術品市場形成的初級階段。是消費主導的時代,從創作者和經營者定價,轉換到消費者定價,傳統的收藏家是藝術品市場消費的終極者,他們的消費意願形成了市場需求並影響了藝術品價格。市場追捧誰,誰的價格就高;市場不關注的,就被冷落,體現不出價值,無論你的藝術成就有多高。第三個階段,現階段的藝術品市場。現階段的藝術品市場是資本干預的市場,資本正在構建自己的價值體系,比如當代藝術,紅色經典,宋元繪畫,明清繪畫,皇家藝術,明清官窯等,藝術品不斷出現的超高價格,是資本在彰顯著他們的文化權利。市場正在演變為資本的秀場,市場的運作也圍繞著資本的指揮棒在轉動。

今天,從對市場存量文化價值的競爭來看,許多人無疑是會非常絕望的。因為一般藏家無法與大資本進行角逐,但是也不會甘心就這樣出局,只能期望新的文化價值的出現。當然,也有人期待著市場泡沫的破裂,藝術品市場出現暫時的“去金融化”的時機,那將是“行家”重返舞臺的唯一機會。大家都在翹首以待。(本文作者係北京榮寶拍賣有限公司總經理,文章摘自“2010北京拍賣季之芷蘭雅集藝術講座”中劉尚勇專題講座——《“第三項投資”為何備受關注》)

下一頁“金猴”再創新高幣市高歌猛進上一頁跨媒體藝術提升後世博時代審美需求——專訪中國美術學院院長許江
列印文章    收 藏    歡迎訪問藝術中國論壇 >>
發表評論
用戶名 密碼

 

收藏投資導刊第十一期
· 2010年秋拍市場10大重要拍品榜
· 大都會博物館讀畫記(二)——趙孟  、管道升《趙管夫婦蘭竹合壁卷》
· 蘇富比天價葫蘆瓶 能否帶來內地瓷雜的春天?
· 王藝:古民居的守護者
· 當代藝術逐鹿中東當代藝術市場
· 跨媒體藝術提升後世博時代審美需求——專訪中國美術學院院長許江
· 價值時代的藝術品投資
· “金猴”再創新高幣市高歌猛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