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頁 > 資訊 > 市場

影像拍賣還應關注紀實攝影

藝術中國 | 時間: 2010-08-21 14:52:40 | 文章來源: 盛世收藏網

徐肖冰 毛澤東與朱德在延安七大
華辰春拍 成交價:13.4萬元
 

今年春拍影像市場出現了紀實攝影、老照片與觀念攝影三大板塊並舉的轉機。不過,華辰拍賣公司影像業務負責人李欣認為,紀實攝影仍在這三大板塊中佔有主導地位,在成交總額中佔到60%。為此,記者對華辰拍賣的業務顧問、策展人曾璜作了專訪。

市場關注紀實攝影

曾璜認為,今年春拍的結果顯示影像藝術市場前景看好:第一,攝影收藏的概念已經得到了社會的承認;第二,市場的遊戲規則已經建立,材質、限量等概念也深入人心;第三,價格體系也建立起來了。經歷了經濟危機帶來的較大衝擊後,影像拍賣市場已經初露端倪。

他認為更重要的是,攝影作品的成交價格在過去幾年有了很大的提高,尤其是其中的中國紀實攝影,出現了“10萬元俱樂部”:比如解海龍的“大眼晴”,從開盤時的600美元(人民幣5000元,下同)走到了拍賣價格30萬元,而現在的市場價格可能要在50萬元了;翁乃強的重要作品也從開盤時的2000美元(約1.5萬元),走到20萬元;侯波的代表作,也從二、三百美元走到了十幾萬元以上。此外,還有徐肖冰、李振盛、劉錚(套)、侯登科(套)、姜建(套)、徐勇等。他還排了一個更長的名單:5萬元以上的有袁毅平、孟昭瑞、蔣鐸、吳家林、鮑乃庸、于德水(套)、韓磊(套)等;3萬元左右的有王文瀾、袁東平、羅小韻、陳宗烈、劉世昭等。

與攝影史的錯位

他又指出,上述的價格體系,並不代表著藝術家的攝影史地位,如早期的林緘、羅森、鄒伯奇、羅元佑、羅以禮、溫棣南等很多在中國攝影史上佔有一席之地的攝影家,僅留下文字記錄而少有攝影實物傳世,還有一些攝影家如新中國第一代攝影家陳正青、齊觀山、孟慶彪,有影像傳世,但沒有可以收藏的原作。他們當然不會出現在市場上。同時,像林永惠的《東北人》、王徵的《西海固》、于全興的《貧困母親肖像》等中國攝影史上很重要的作品,現在的價格都是幾千元一張。王文瀾和吳家林的代表作也才1萬元左右。解海龍的“大眼晴”雖然拍到了30萬元,但其他優秀的照片價位還是幾千元。

他認為其原因很複雜,中國博物館美術館學術收藏與攝影史研究的缺位,導致很多藏家持幣待購;而攝影作品作為複數藏品,炒家很難炒作;同時,藝術家自身不了解市場運作,沒有合適的代理等問題等。這不僅影響到已經成名的藝術家,也影響到新一代的藝術家。如一批最重要的新紀實攝影的代表人物如付羽、嚴明等,他們與當代藝術關係密切,創作了很有市場潛力的新紀實攝影作品,但市場關注度仍然較低。可見藏家不能依賴現有的中國攝影史,裏面很多資料都需要進一步的完善,還有一些可能要改寫。

影像收藏關注多種因素

説到影像藝術的收藏,他表示這是一個完善的藝術門類,有其特性和規律。其中藏家要關注的是:是否名家名作、作品的總量和版數、材質與作品的完成度等。特別要關注出自名家之手的名作。一張照片有三個不同層面的收藏價值:圖像的史料價值,照片實物的古董文物價值和藝術價值。反應在價格上也有很大的不同:古董文物老照片的價格是僅有史料價格的影像的幾十倍,而攝影藝術品的價格是影像史料價格的幾百倍,是古董文物老照片價格的幾十倍!一張18世紀的老照片,其影像基本沒有市場價格,而實物的價格在3000-5000元,如果有名家的簽名,則可以買到幾萬元,還有很大的增值空間。如出自托馬斯(Thomas)之手的6張圓明園和頤和園的老照片,就曾在華辰拍出95.2萬元的高價。

他還強調,藏家要藝術名家的人品及其遵守市場運作規則的程度。他指出有幾位很有成就的一線的攝影家,因為不尊重市場的規律,同時有幾個畫廊代理著用不同材質製作的同樣的照片,結果導致畫廊和藏家爭相拋售作品的情形。這當然是藏家避之唯恐不及的。

相關文章
注:凡註明 “藝術中國”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於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 “藝術中國” 浮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註明來源藝術中國,否則本網站將依據《資訊網路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路智慧財産權。
列印文章    收 藏    歡迎訪問藝術中國論壇 >>
發表評論
用戶名 密碼
 
尚無評論

留言須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