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頁 > 資訊 > 聲音

央美攝影系主任王川:紀實攝影並未走下坡路

藝術中國 | 時間: 2010-04-23 20:32:53 | 文章來源: cafa.com.cn

2010年4月23日下午,“直覺的瞬息:馬克.呂布攝影回顧展”將在中央美術學院美術館舉行。馬克·呂布,這個名字對於中國人來講並不陌生,在這次展覽中,我們將對他一生的經典作品及其與中國的不解之緣有更深刻的了解,除了影像本身我們還可以從更多的側面去了解馬克·呂布以及他所代表的“紀實攝影”,由此,藝訊網的記者針對這次展覽對中央美術學院設計學院攝影系主任王川副教授進行了專訪。

記 者:您最早接觸馬克·呂布大概是在什麼時間?

王老師:除了在書上零星接觸過他的照片,第一次比較深入的了解他的作品大約是在97年,美術館舉辦的馬克·呂布作品展。馬克·呂布與中國的關係十分密切,這使得他在中國的認知程度和作品的可讀性都比較突出。當時看那個展覽很激動,一方面是因為照片的內容,另一方面是當時正處於中國新攝影蓬勃發展的時期,許多優秀的中國攝影師、藝術家都通過社會紀實攝影探索攝影在主旋律之外的個人表達空間。這個展覽恰逢其時。

記 者:對馬克·呂布的作品感觸最深的什麼?

王老師:有關馬克·呂布的作品,成就,評價結論已經很多。而就我個人而言,到目前為止,最為強烈的感受是:像以馬克·呂布為代表的這批社會紀實攝影大師,他們在自己的時代所創立的、確立的一些攝影觀察方法、表達語言、工作方式的範本在技術發展天翻地覆的今天,仍然沒有被超越。雖然我並不專門從事紀實類型的拍攝,每每在回顧這個時期的巔峰之作的時候,都會再次深受裨益。這一點恰恰是看他們的作品中最有分量的東西。

記 者:您覺得馬克·呂布的作品在當下具有什麼意義?

王老師:現在,我們身處其中的世界本身、圖像産生的來源、圖像的閱讀方式、傳播途徑、廣度和效率,都毫無疑問的産生了巨大的變化。但這些並沒有影響我們回過頭去重讀前輩大事們的作品,相反恰恰是紛繁複雜的攝影現狀促使我們一再回到歷史,研究承傳,從而獲得當下的判斷並且從中預見未來。

記 者:現在的年輕人的看到馬克的作品所受到的感染力是不是比您當年看到馬克的作品時所受到的更強烈?王老師:是否更有感染力,或者這種感染力會轉變成一種什麼東西,也是我感興趣的問題。現在的年輕人,在他們的成長過程中,未曾觸及這些圖片所包含的內容。這在感受作品方面肯定有所缺失。如果在內容傳達上有一個斷代,圖像閱讀應該存在多解,會直接影響你的感受。惟其如此,相對於內容,那些風格,樣式層面的東西相對來説更永恒,它們是可以拿來與現在的許多圖像進行對比參照的。

記 者:我了解到,您本來是學設計出身的,那是什麼讓您改學攝影了呢?您拍過紀實的作品嗎?

王老師:我本科就讀于原來的中央工藝美院書籍藝術系。讀書時開始接觸照相機。但是由於條件的限制,沒有很大的投入。工作之後,慢慢地這個興趣開始激增。我本來的專業是學平面設計出身,所以我不是從攝影本身進入的,而是先從圖片的使用開始接觸圖片。隨即就覺得這種形式、他的表現力很吸引我,於是慢慢開始拍攝。這時,剛好就是90年代中後期,中國新攝影蔚然成風的一個時期,以往僅僅作為政治宣傳工具的攝影逐漸變成了一種個人的行為,使得手拿相機的我們似乎觸到一扇大門,裏面是未知的表現世界,於是就傾注了很大的熱情和癡迷。同時國家、城市、鄉村人們的精神世界都開始發生巨大的變化,這也在對象和題材上為攝影提供了無盡的資源和選擇,攝影無可替代的成為許多人記錄和展現個人感受、觀點立場的首選形式。和當時許多人一樣,我也著迷于紀實攝影這個類型的拍攝。現在想來這是一種類似基本功一樣的自我訓練。

記 者:為什麼沒有專注于做紀實攝影呢?

王老師:我在讀研究生時正式轉入攝影,即使我已經做了很多年的平面設計和插圖,也沒有阻止我這個轉變。但是,我卻也並沒有停留在紀實攝影這個層面。攝影本身就在發展,而且與當代藝術、設計、資訊産生的關聯日益密切,其表現空間無論在深度還是廣度上都大幅度的拓展。無論是之前的本科專業背景還是目前身處的教學環境,這些都是最終我轉向藝術攝影的外部原因,而不希望僅僅在記錄層面運用攝影,這才是最根本的原因。

記 者:馬克·呂布時期的攝影會不會更純粹呢?

王老師:我不這樣覺得,攝影的發展是和它當時所處社會的方方面面相匹配的。就像我們完全不能簡單的憑藉攝影中從黑白到彩色,從模擬到數字這種變化而斷言攝影是否純粹一樣,我也不同意簡單的根據時期進行界定。

記 者:紀實攝影有未來嗎?還會出現馬克呂布那種巔峰時代嗎?

王老師:就一種成就來講,馬克呂布時代的成就比較集中,比較凸顯,但我並不認為現在的紀實攝影與那個時代的相比就是在走下坡路。同時,也必須承認,隨著攜帶型(尤其是數字相機)照相機,個人電腦,網際網路的普及,對新聞紀實類攝影的權威性産生了很大衝擊。以前攝影這種手段相對來講是掌握在少數人手中,他們成為資訊的發射源,公眾只能通過媒介獲得這些資訊。而現在,一個事件發生後,任何人都有可能先於記者用照相機、手機拍下來了,並上傳到網上。這種資訊傳播結構的變化會使我們覺得紀實攝影好像再也無法達到當時的巔峰狀態了,但我覺得這並不意味著在衰落。在藝術領域中的很多作品對攝影的紀實性進行了非常因素的探討圖像,但是他們已經不再是作為資訊存在的了。對“真實”的定義已經發生變化,攝影媒介在持續的發展,一個巔峰的確立只能夠引出更多的而不是相反。

記 者:您覺得紀實攝影將來的發展方向會是怎樣的?

王老師:這個很難回答,現在越來越多的人——專業的非專業的都直接參與到圖像的獲取、創作、應用和傳播當中,他們共同實踐的結果將構成這個領域的發展。

 

凡註明 “藝術中國”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於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 “藝術中國” 浮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註明來源藝術中國,否則本網站將依據《資訊網路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路智慧財産權。

列印文章    收 藏    歡迎訪問藝術中國論壇 >>
發表評論
用戶名   密碼    

留言須知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