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頁 > 資訊 > 聲音

楊小彥:紀實攝影揭示中國人生存狀態

藝術中國 | 時間: 2010-07-15 17:28:31 | 文章來源: 中新廣東網

楊小彥

10日,知名攝影藝術評論家、中山大學新聞傳播學系主任楊小彥教授在“嶺南大講壇·文化論壇”主講《中國印痕——紀實攝影三十年》時表示,紀實攝影揭示了當代中國人的生存境遇和生存狀態。

何謂紀實攝影?紀實攝影是具有強烈的社會責任感和使命感的攝影家們,以堅定的毅力甚至是獻身精神,深入人類的生存實際,真正的了解並尊重被攝對象,不虛構、不粉飾、不誇張地再現真實的情景。

楊小彥認為,當代中國的攝影不僅為我們提供了新的視覺的記憶,也建立了一個新的觀看的秩序。他把60年的當代中國攝影分為前後兩個三十年,前三十年我們的攝影與意識形態結合密不可分,攝影比攝影家更重要,視覺的整體生産比個人的解釋和觀感更重要。而改革開放以後的這三十年,中國攝影恢復了紀實的功能,攝影的個性也復歸到一個自覺的狀態,攝影呈現出多元化敘事的氣象。

楊小彥表示,中國的攝影家們、中國的攝影界以不能讓歷史留下空白為己任,自覺地參與了新時期的文化建設。以人文的視覺來審視社會的變革和發展中的人的價值和意義,深入地思考了中國當代社會問題,用敏銳的、深刻的、豐富的這些鏡頭記錄了當代中國的演變和發展,見證了變遷中的歷史細節,揭示了當代中國人的生存境遇和生存狀態。

“數位攝影使攝影的門檻變得非常低,但正因為這樣,當我們拿起相機的時候,攝影就對我們進行了一場拷問,我們看到了什麼?以及我們如何看待我們拍攝的對象,然後我們是以一種什麼樣的情感按下快門,為歷史留下一份記錄。”楊小彥認為,今天我們生活在一個圖像海洋的時代,圖像資訊氾濫到了不可思議的程度,攝影更加成為了一種追問,追問我們的責任,我們的立場,我們的情感,以及我們對歷史的態度。

據悉,藝術評論家楊小彥曾擔任花城出版社編輯、《畫廊》雜誌主編、嶺南美術出版社歷任編輯、編輯室主任、加拿大溫哥華文化更新研究中心特約研究員。著述有《尚揚評傳》、《篡圖:作為初級歷史的藝術批評》《新中國攝影60年》。

 

凡註明 “藝術中國”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於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 “藝術中國” 浮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註明來源藝術中國,否則本網站將依據《資訊網路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路智慧財産權。

列印文章    收 藏    歡迎訪問藝術中國論壇 >>
發表評論
用戶名   密碼    

留言須知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