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播藝術 品味生活 您的位置: 首頁>藝術設計
 關鍵詞推薦
 瀏覽中國網欄目

周海嬰80攝影展紀實攝影的“溫度”

藝術中國 | 時間: 2009-01-07 10:54:54 | 文章來源: 外灘畫報

  上海魯迅紀念館剛結束了“鏡匣人間——周海嬰80攝影展”。作為魯迅先生的獨子,周海嬰一直以來都是以這個單純的身份出現在公眾的視野中,而一部《》,向世人展現了周海嬰從青年到壯年的人生足跡。解放前上海難民的身影、民主人士的風采,20世紀四五十年代上海與北京的市井生活……一個個凝固的瞬間,帶著紀實攝影的敏銳風格,展示出不同時代的世態人情。

  “從10歲第一次按動照相機的快門,似乎註定這輩子我要與攝影結下不解之緣。”周海嬰説。1938年10月拍攝生平第一幀照片,1943年11月正式開始學習攝影,1944年11月擁有第一部照相機,1948年11月拍攝第一幀彩色照片,1952年第一次自己沖洗彩色膠捲……雖然不是專業攝影師,但由於特殊的家庭背景、豐富的生活經歷以及對攝影始終如一的熱愛和追求,周海嬰還是以其個人的視角,用鏡頭記錄下了時代的脈動;70餘年裏他“無意間”用鏡匣定格的兩萬多個瞬間,讓我們看到上世紀40年代的上海、50年代的北京,其中很多照片很有歷史價值,比如1948年12月,他和母親以及多位愛國民主人士,乘坐華中郵輪抵達丹東,他拍攝的集體照中有郭沫若、翦伯讚、馬敘倫等人。

  雖然在膠片攝影的技術上,周海嬰並沒有什麼特別的貢獻,但他自身的經歷讓他可以見證上世紀關鍵時期從平民到文化巨匠到國家領導的重要時刻,在這樣的背景下他恰好鍾愛攝影,並且孜孜不倦地加以記錄,這才是他的照片珍貴和動人之處。也因此,在那些對焦或許猶豫、曝光準確度不穩定的黑白膠片面前,你能感受到親切和溫暖。少有的幾張表現家鄉紹興風景民情的彩色照片,便明顯平淡很多,也沒有什麼力量。而那些表現特殊時刻,如閱兵場面的作品,也明顯不及周海嬰為那些認識的、有感情的人物所拍的照片。

  “為什麼我特別留意于難民、戰患、市井風貌等?主要是受到父親的影響,當年他對底層人民的關受,特別是替受傷的黃包車夫包紮傷口等情景至今依然歷歷在目。這種潛意識中的教育對我影響極為深廣,可以説是父親教我怎樣去拍照,使我懂得如何用平民的視角去關注社會和關愛大眾。”周海嬰表示,自己喜愛攝影,但從未抱著“玩照片”的想法,而是把它當作創作。他認為與數位相機相比,膠片相機更容易體現拍攝者的思考,“我尤其不喜歡數位相機的後期製作,修改後的照片有可能就不是真實地反映生活了”。

列印文章    收 藏    歡迎訪問藝術中國論壇 >>
發表評論
昵 稱 匿名

 

相關文章
· [專稿] 秘魯藝術家地羅神個展:無色之美
· [專稿] 當代源創畫廊展覽
· [專稿] 梁越的綠野仙蹤
· [專稿] 劉向華新作展
· [專稿] 世界華人平面設計大賽特別賽公告
· [專稿]2009亞洲藝術高端市場博覽會開幕現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