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典藝術 主流聲音 您的位置: 首頁>藝術市場
 關鍵詞推薦
 瀏覽中國網欄目

古書畫升溫後需謹防“追高”

藝術中國 | 時間: 2009-08-13 10:48:49 | 文章來源: 中國文化報 美術週刊古書畫升溫後需謹防“追高”

在已經結束的2009年春拍中,古書畫連創天價一枝獨秀,走出了一波快速上揚的行情。那麼收藏者應如何看待春拍古書畫的快速升溫?這種升溫是否有其合理的成分?古書畫收藏應防範哪些風險?當前古書畫投資應注意哪些?

不要片面“追求名頭”

古書畫升溫雖令人可喜,但一些拍賣公司為了吸引買家的眼球或為了製造轟動效應,片面追求名頭,動輒宋元或“明四家”,拿假畫充數,實在令人擔憂。有的拍賣公司號稱徵集到宋徽宗的花鳥、唐寅的行書、八大的花鳥,但拍品卻令人慘不忍睹,離真跡相去甚遠。如今“明四家”沈周、文徵明、唐寅、仇英的畫作在拍場屢見不絕,清“揚州八怪”的拍品更比比皆是,但相當比例是贗品。

以八大山人書畫為例,不足一年上拍的就有百件之多,某家大公司一次上拍竟有數件!然筆者在幾大拍賣公司看到的八大山人拍品卻罕有真跡。這樣下去,用不了幾年,拍場上流通的八大山人書畫豈不將大大超過國家館藏?

當心假冒《石渠寶笈》

近年來,在古書畫徵集上國內買家格外迷信追捧《石渠寶笈》,由於被其著錄過的拍品往往能拍出千萬元的天價,於是大家開始紛紛在《石渠寶笈》上挖空心思大做文章,有的公司甚至拿它大肆炒作宣傳。雖然《石渠寶笈》也收進了少量偽作,但皇家收藏畢竟非民間可比,到幾大博物館陳列轉一轉,銘心絕品大多是其著錄過的,這是不可爭辯的事實。

回顧一下國內近幾年拍價超千萬元的古書畫拍品,哪個不是打著《石渠寶笈》著錄的旗號?惲壽平的《載鶴圖》(3696萬元)、馬遠的《溪山秋爽圖》(3024萬元)成交,莫不是拿《石渠寶笈》做金字招牌。但要警惕“金字招牌”有時也暗藏陷阱,搞不好大價錢買來的也可能是垃圾,這樣的教訓此前並不鮮見。筆者今年春拍所觀上拍的《石渠寶笈》著錄書畫近10件,但真跡確難見二三。所以,對待《石渠寶笈》千萬要謹慎小心,特別是對那些冒充的《石渠寶笈》,要避而遠之。

買家自身“能鑒會賞”

古書畫市場之所以出現問題,關鍵是買家不懂鑒賞,缺乏真偽識別能力。一件書畫作品的真偽判斷,歸根到底是對真偽進行比較,尋找二者差異的過程。欲辨偽必先識真,識真是辨偽的前提與基礎。很難想像,一個從未見過真跡的藏家,會對作品的真偽做出準確無誤的判斷。欲投資古代書畫的藏家,應想方設法觀摩真跡。由於古代書畫的真品名跡大多珍藏于各大博物館中,所以到博物館去目睹它們的廬山真面,大約是提高辨偽水準與能力最有效可行的辦法。

在各大博物館中,故宮、上博、遼博、南京博物院珍藏的古書畫數量最多,體系最全,首博的古書畫也頗值一觀。多到這些博物館走一走、看一看,一定會獲益匪淺。等對古代書畫的發展脈絡,不同朝代的時代差別及每個名家的風格面貌有了一個較為清晰的認識與了解,再回到藝術品市場後,才能做到心中有底,一些困惑也將迎刃而解。反之,如果未對真跡進行細緻的研究與了解,而冒然在魚龍混雜的拍賣市場出手,必將是盲人摸象,為制假者所害。

謹慎對待“名家舊藏”

近兩年,國內部分買家對“名家舊藏”不辨真偽的大力追捧,已陷入一大誤區。“名家舊藏”因其可信度高,號召力大,受到市場青睞,有其合理因素。但是名家舊藏因自身眼力所限或歷史原因,其藏品不可能全部為真。無論是吳湖帆、張大千、王季千、唐雲、王方宇,他們的藏品中都或多或少有一定數量的贗品。還有一種情況是有人乾脆打著“名人舊藏”的旗號,徵集一批假畫蒙事。所以對“名家舊藏”應謹慎看待,不可因其是名家舊藏就大膽閉眼購買,那樣就大錯特錯了。

筆者認為,當前古書畫收藏應注意以下幾點:一、因古書畫價格較高,動輒百萬,所以無論收藏和投資,都應把風險放在第一位,一旦買假損失慘重。二、應將收藏重點放在明清兩朝書畫上,對宋、元書畫暫不宜不切實際,心存妄想。三、對當前某些不合理的價格不宜再追高,以防“上套”。四,選擇自己熟悉的某一家或畫派專題收藏,風險小,收穫大。

列印文章    收 藏    歡迎訪問藝術中國論壇 >>
發表評論
昵 稱 匿名

 

相關文章
· 第一版“500 元”人民幣亮相嘉德線上
· 海外文物回流勢好 資金仍是最大問題
· 中國企業緣何吝于藝術贊助
· 應對危機,博物館轉聘“臨時工”
· 2009台灣春拍縱覽:台灣前輩與海外華人藝術家作品最受矚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