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典藝術 主流聲音 您的位置: 首頁>藝術市場
 關鍵詞推薦
 瀏覽中國網欄目

海外文物回流勢好 資金仍是最大問題

藝術中國 | 時間: 2009-08-13 10:27:21 | 文章來源: 中國文化報 美術週刊 作者:潘潔

在國內外拍賣場上,有海外藏家狂拋我國文物、國內藏家接盤的盛景,也有海內外藏品互相交流、互相捧場的熱鬧場面,海外文物回流儼然成為熱點。

在中國嘉德、北京翰海、北京保利、北京匡時等拍賣會上,海外藏品都佔了一定的比重。北京匡時還設立了“海外回流近現代書畫專場”和“悅性騁懷——海外重要私人收藏明清扇畫專場”,成交率高達85.38%和100%。

值得一提的是,一些海外有名的藏家也加入到拋售行列中,如比利時的尤倫斯夫婦、美國的王己千等都有重量級拍品露面。在北京保利拍賣會上,尤倫斯的幾件重量級拍品幾乎都以高出估價成交,如乾隆的《水仙圖4開冊》估價100萬元至200萬元,成交價高達459萬元。同樣,一些國際拍賣行也看好中國。倫敦克裏斯蒂拍賣行7月中旬進行了兩天的中國藝術品拍賣。無獨有偶,倫敦索斯比同期也舉辦了兩場“中國瓷器工藝品”專場拍賣,成交率為63%。

索斯比拍賣行歐洲及亞洲區副主席司徒河偉表示:“無論在國內的拍賣場,還是國際拍賣場,中國的藝術品受歡迎度很高,既得到中國人的追捧,也早已是海外藏家的投資對象。”有業內人士表示,近兩年我國藏家購買力不斷增強,高成交價如磁鐵般吸走了大量流落海外的藝術品,回歸到自己的土地。

上半年春拍的火爆和近期夏拍的熱鬧,讓多年來一直暗流涌動的藝術品“海歸”潮顯露出洶湧的態勢。不過,上海大學藝術研究院藝術市場副教授胡睿司卻表示:一方面,我們花著大量的錢從索斯比、克裏斯蒂等拍賣行回收被拍賣的中國文物;另一方面,很多現當代佳品佳作卻以低價繼續流失海外。

實際上,中國一直在為搶救流失海外文物做著各種努力,曾經跟大英博物館接觸過,但大英博物館的意見很明確,認為這些文物都是通過合法途徑買的,沒有義務歸還。他們的理由是7年前簽訂的所謂“18國公約”。

追溯到2002年12月9日,巴黎盧浮宮博物館、紐約大都會藝術博物館等18家歐美博物館,聯合發表《關於環球博物館的重要性和價值的聲明》,一致反對將藝術品特別是古代文物歸還給我國。而藝術文物回歸最大的困難,還是資金問題。“雖説現在國內藝術品交易行情還不錯,但我國藏家的財力跟國外藏家比,還差一個檔次。”中貿聖佳拍賣公司藝術顧問趙榆指出,每年5000萬元的財政劃撥,面對動輒天價的藝術市場,無異於杯水車薪。國家只能重點收購少量有代表性的、藝術價值極高的珍品。

列印文章    收 藏    歡迎訪問藝術中國論壇 >>
發表評論
昵 稱 匿名

 

相關文章
· 中國企業緣何吝于藝術贊助
· 應對危機,博物館轉聘“臨時工”
· 2009台灣春拍縱覽:台灣前輩與海外華人藝術家作品最受矚目
· 批評應和市場保持距離
· 秋拍進退兩難 成都拍賣公司走向兩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