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贊助是培育品牌的文雅方式
上海當代藝術博覽會(以下簡稱“上海當代”)將今年的帥印交到了曾在尤倫斯藝術中心擔綱藝術總監的秦思源手中。因為有著博洛尼亞展覽集團的強大經濟後盾,“上海當代”也和“藝術北京”一樣並無資金拮據的窘迫。秦思源透露,“上海當代”生存模式依據國外成熟模式,以出售展位為主,但不排除與一些商業品牌的贊助洽談。
秦思源説,很多國外知名商業品牌一直有藝術贊助的歷史。比如卡地亞在法國有自己的美術館,每年都會花費一定資金舉辦一些藝術家的展覽。這種美譽度的建立對品牌的長期形象規劃顯然大有益處。“我在國外看過這樣的數據,一個品牌如果花5000萬元作普通的廣告,當年它的收益可能在1億元左右,但如果通過藝術活動贊助來提高自身形象,那麼年收益可以高達2億元以上。”
秦思源認為,企業通過藝術贊助,能以一種文雅的方式將品牌根植於心,而且影響面更加具有針對性。“比如,它贊助某藝術活動的貴賓晚宴,或者以自己的名義冠名一個藝術演講廳、論壇等。參加的人群在尋找這個活動地點時,必定會向旁人打聽,某某演講廳位於哪等。這些具有一定愛好取向的特定人群,在多次活動後發現,自己喜歡的晚宴、論壇總是與某個品牌關聯,很自然便會對該品牌産生好感。”秦思源説,這種通過長期培養潛入人心的好感,完全不同於通過普通廣告的強迫視聽,前者具有春風化雨的認同感,而後者則越來越令人厭倦。
藝術牽手商業有合作底線
董夢陽在2004年籌辦國內第一屆畫廊博覽會(即CIGE前身)的時候,曾經遇到過這樣的情況:一家國內企業向他們提出:“贊助沒有問題,只要開幕現場能請到某某領導,錢馬上到賬。”這種贊助模式自然沒有被董夢陽採納。
在秦思源看來,國內一些企業更多地將贊助看作一種廣告。有了這種心理暗示,他們會要求在藝術活動現場放置能與“廣告費”相抵的巨幅廣告。董夢陽也説,國內有些企業往往會要求開幕現場敲鑼打鼓或採用類似于“豬兒肥、豬兒壯”的廣告語,如果滿足他們這樣的要求,藝術博覽會的藝術氛圍將消失殆盡。“藝術活動和商業合作要有一個底線,不能破壞藝術活動本身的生命力”。相比之下,“國外很多公司並不這樣要求,對於他們來説,有了曝光度就足夠了,比如藝術活動中贊助的免費香檳酒,只是要求在活動宣傳冊上印製一個小LOGO就足以。”秦思源説。
負責“SOHO中國”攝影展的吳昊認為,國內企業遠離藝術活動,更重要的原因是目前政府還未出臺相關企業在藝術贊助後可獲得免稅等激勵政策。吳昊説,在歐洲,企業對藝術活動進行贊助,往往會獲得稅收方面的優惠。“比如,一個企業一年贊助了藝術或者其他活動100萬歐元,政府就會免去其當年60萬歐元的稅收。”
吳昊説,由於市場剛剛建立,對於藝術活動的人氣能否達到期望,也是國內企業對贊助藝術活動的顧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