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典藝術 主流聲音 您的位置: 首頁>藝術市場
 關鍵詞推薦
 瀏覽中國網欄目

第六講 書畫 “相對克鹵偽作與“保留節目”真品之辨識

藝術中國 | 時間: 2009-05-10 14:49:14 | 文章來源: 美術報

在揭示過數種書畫“相對克隆”造假法之後,為了避免矯枉過正現象,在此我要作一“特別提示”:大家千萬不能以簡單地對號入座、按圖索驥方式,在粗略了解了那幾種“相對克隆”造假法之後,便把一些表面徵象類似于“相對克隆”的名家真品,一棒子打死——以真當假。比如我們今天要談的有些書畫名家有創作“保留節目”的習慣,它同“相對克隆”贗造出的偽品在某些表面徵象上就有一些相似之處,書畫鑒藏界中人便因此常常會以真當假,或視假為真,造成頗多謬誤與爭議,祈望本文對收藏愛好者有所啟發。

關於名家書畫的“保留節目”,我們不妨可將其理解為我們到KTV去唱歌,總有幾首歌曲是自己喜歡的、熟悉的,每次一唱就都能體現出歌唱者的相對高水準,故而總會在一段時間內作為保留的曲目而樂此不彼。在名家書畫的“保留節目”中我們熟知的如畫家李可染畫牛與牧童、黃胄畫毛驢、徐悲鴻畫馬、關良畫 “三打白骨精”或 “武松打虎”題材、書法家林散之書寫毛澤東的一些詩詞等等。在現實中皆客觀存在著相對較接近的“版本”。這些書畫名家,對自己相對擅長創作的題材,在一定時間段內會反覆作出數件甚至於幾十件不等的從筆墨到結體或造型及章法,甚至於連同幅式皆非常接近的作品。而我們有的書畫鑒藏者一旦同時遇到兩件或更多署名同一名家的作品,就往往會想當然地用慣性思維“不怕不識貨,只怕貨比貨”地來認定品質相對高的那一件作品才是真跡,品質相對低的那一件或那些則必屬贗品,此是極不正確的鑒定認識觀。

事實上,“人不可能兩次踏進同一條河流”,即使是名家的真跡作品之間,也是不可能沒有品質相對高與低的差別,何況由相同或不同的造假者所贗造的不同偽作了,那真品與偽作之間的區別就更不用説了。對於名家創作客觀存在著的“保留節目”現象及其與“相對克隆”偽作較容易産生的認識混淆。我建議,辨識工作應分如下三個步驟進行:首先要正確判斷當局作品總體藝術品質的高低。若判斷物屬名家真跡,它或它們的藝術品質以量化(以量化來説明此問題可能相對容易理解些)來説,通常會“起落”在80多分至90多分之間;若是贗品一般總在80分以下出現“起伏”,有些低級倣品,甚至到不了50分的程度。其次再比較筆墨與結體或造型的客觀狀態如何。真跡與真跡之間絕不會“處處皆一致”,而贗品與真跡母本相互間則肯定會存在某些局部或某個局部一模一樣的克隆,即作偽的特徵。最後觀察對照作品的款識。凡名家親筆署的款,哪怕兩件作品中書法的文字內容或結體較相近,但細看每個字的大小、疏密、正斜總會有些小差異,唯偽款才會冒出亦步亦趨、生硬搬套的失自然之狀。

要驗證我上述提到的這幾點,只要大家再回過頭去看看前幾回我舉例過的所有“相對克隆”疑偽成品,相信都能得到具體的落實。再看(圖1)與(圖2),這兒,它們的情況就與諸疑偽成品大不一樣。前者是本人珍藏多年的李可染真跡作品;後者是南方某拍賣行2005年秋季上拍的一件李可染“保留節目”。這兩件作品初看確實很相似,當認真觀察就發現它們是“求同存異”。以其筆墨、造型與款識的自如、嫺熟與高品質來定性,兩畫應皆屬“開門見山”的上等好真跡。


1


2

列印文章    收 藏    歡迎訪問藝術中國論壇 >>
發表評論
昵 稱 匿名

 

相關文章
· 醉入葩裏
· 天機深處是率真
· 畫從書出——駱恒光山水畫欣賞
· 新時期新型畫院初探
· 山水畫大家曾先國作品選
· “傳媒文化周·讀者嘉年華”盛大開幕
· 鑒寶專家面對面傳授書畫辨偽技巧
“鑒寶收藏論壇”受到民間藏家追捧
· 次貸寒流襲向中國藝術品市場?
· TEFAF:市場對頂級藝術品需求依舊旺盛
· 北京空間畫廊總監:藝術品市場調整至少兩年(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