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典藝術 主流聲音 您的位置: 首頁>藝術市場
 關鍵詞推薦
 瀏覽中國網欄目

2006萬美元天價背後:油畫的草根江湖

藝術中國 | 時間: 2009-04-21 08:38:56 | 文章來源: 時代商報

在充滿著炒作和利益紛爭的現實面前,藝術的天性仿佛已被痛苦地雪藏。那些遊走在理想和生存之間的民間油畫家,正在淪為街頭畫坊的租賃者。

在不斷的指責和互相詆毀之間,恩怨連同金錢,一併在這裡留下烙印。能夠登上國家收藏榮譽的清高與不屑,能夠尋找門路賣上好價錢的沾沾自喜,能夠互相為托哄抬價碼的慣常伎倆……

一切都糾集在這裡,並且每天都在上演著。在藝術和市場的碰撞之中,我們領略到了江湖的味道,一如“二人轉”的悲喜人生。

這裡,每天都在掙扎著——那一群草根油畫家的江湖。

一幅天價油畫

“聽説我的油畫被別人訂走了?你這樣做是違法的,我要對我的畫進行訴訟保全。”3月21日下午,畫家董國立同收藏者于賓吵了起來。曾一度炒得沸沸颺颺的“天價油畫”紛爭最近突然再生波瀾,“天價油畫”已被人買走,可于賓卻沒告訴董國立這件事。

二十多年前,董國立第一次野外作畫就是在瀋陽站的“坦克碑”下。幾年前,當“坦克碑”快要拆除時,董國立開始拿起畫筆創作這幅“天價油畫”,還給這幅畫起了個名字,叫《戰爭歷史永恒》,並在三個月裏相繼畫出四幅“坦克碑”。那時,于賓經常去他的畫室,兩人很快成了朋友。“于賓有一天對我説,他在新加坡有幫好朋友,都是懂油畫的,他要將我的畫介紹到新加坡去,如果朋友們看好,在國外也能賣個好價錢。”董國立聽完很高興,於是欣然同意。在雙方沒有立下任何約定的情況下,于賓將四幅畫中的三幅拿走。從此,董國立一面畫畫,一面夢想于賓為他帶來好消息,但于賓卻遲遲沒有出現。

突然有一天,一位同行告訴董國立,説他畫的那幅“坦克碑”在香港《鳳凰週刊》上發表了,標價是2006萬美元,但畫上沒有看到董國立的名字,畫名也改成了《逝GoneWithTheWind》;隨後,國內的《收藏》雜誌也發表了他的這幅油畫,標注的轉讓底價同香港《鳳凰週刊》的一模一樣。“我的畫哪值這些錢呀?”董國立起訴了于賓。

為了生存的“炒作流言”

關於董國立的説法,于賓説他不感興趣,也不想解釋。在瀋陽市大東區法院,董國立狀告于賓的官司已開庭兩次了,董國立要求於賓返還油畫。就在法院開庭後,在瀋陽兩家報紙上,都同時出現了近一版的廣告,內容還是這幅畫,轉讓底價同樣為2006萬美元,同樣沒有屬董國立的名字。

“剛看到油畫廣告上標出的天價,我第一反應是,董國立也會炒作了。對美術作品的炒作,目前在國內早已不是什麼新鮮事。”著名畫家、遼寧畫院院長吳雲華説,一年前,徐悲鴻的一幅著名油畫《放下你的鞭子》在香港拍賣時,拍出7000多萬元人民幣,這是當前中國畫家油畫作品拍賣成交價的最高紀錄,而這還不到于賓叫賣的“天價油畫”價格的一半。

記者在於賓處還看到,他不僅有“私人藏品洽購合同”、“私藏品商務租憑合同”,還有“私藏品獨家冠名贊助合同”。一些油畫的業內人士認為,于賓的真正目的並不是賣畫,而是在勾起人們對天價油畫的好奇心之後,讓人去看,去租,這樣他就賺大錢了,但到底會不會有人去這樣做,沒有一個人能給個確切的答覆。

草根油畫之痛

遊走在民間畫坊的很多油畫家認為,瀋陽太缺少“藝術工廠”,這裡雖然有規模不算小的畫廊,也有老闆和經濟人等運作市場,可是,不説同國外比,只和北京相比,相差的就太遠。

“現在,中國不少的藝術家們都建立自己的‘藝術工廠’,在這個工廠裏,有人出點子,找選題,有經濟人,同時還有相對固定的槍手或工人負責批量生産作品。”吳雲華説,這種做法雖然常常受到譴責,但這是時代的需要,更是瀋陽很多畫家的需要,國外一些畫家也都是從這條路上走過來的。

小魏今年三十剛出頭,地道的魯美學院油畫係畢業生。見到記者時,小魏正在畫一幅以抗震為題材的油畫作品,他對記者説,這是要參加國家美展的,要是獲了獎,他就可以進國家美協,每月就可以拿固定工資了,但他説,即使他的這幅作品真的展出了,也不會署他的名字,原因是有人給了他足以心動的錢數來做“槍手”。

“實在沒有辦法呀,得生存不是?”小魏説,他能當上個“槍手”還是他的一位老師幫忙找的,已畫了快兩年了。自己的畫不好賣,賣出去最高的也沒過千元。

與小魏交談,能明顯感覺出他的無奈,這種無奈源自沒名又沒錢,小魏的個人畫屋是租來的兩室一廳的房子,他説記不清多少次為房租發愁,現在教幾個孩子畫畫也就是為了能養家糊口。

小魏承認,自己目前的油畫水準還稱不上一流,可讓他不平衡的是,為什麼那麼多三、四流畫家的畫能比他的畫值錢,為什麼給名家當槍手的收入,反而要比他天天悶在畫室裏作畫的收入高出幾十倍?

在金錢和藝術間“流亡”

“謊言共同體”,這個詞在近幾年國內的藝術市場當中出現的頻率頗高。何為“謊言共同體”?瀋陽一家拍賣行總經理李書敏介紹:藝術家、畫廊、拍賣行綁在一起,來操作作品的拍賣,他們這些人的結合,就是一個“謊言共同體”。

他説,很多藝術家和拍賣公司關係曖昧,有些藝術家直接參與甚至導演拍賣,請自己的人去競拍,只為賺取高價名聲和吸引媒體注意,年復一年,這樣他們的作品就會在這年的基價上再往上漲,即使很一般的作品,讓這“謊言共同體”連拍三年,炒到百八十萬是很輕鬆的事。

李書敏説,他經手拍過的書畫不計其數了,有時,這樣的“共同體”在這個市場的初期發展時很有必要,近三年來,國內也包括瀋陽出現過不少所謂天價或價值很高的藝術品,在幾方都得到最大利益時,也大大提升了作者和地區的知名度,目前的瀋陽書畫界還很需要這樣的“特殊方式”。

吳雲華十分反對這樣的“共同體”。他説,當前瀋陽的藝術市場存在著種種弊端,癥結在於監督和批評的嚴重缺失,比如,于賓的天價畫竟能有人給做廣告,這樣只能導致藝術市場魚龍混雜,使真正的藝術品失去其應有的價值。

列印文章    收 藏    歡迎訪問藝術中國論壇 >>
發表評論
昵 稱 匿名

 

相關文章
· 系列專場拍賣是拉動藝術市場的“巧實力”
· 中國藝術品市場:高回報率的投資機會
· 上海春季藝術沙龍:欲走平民化消費路線
· CIGE:一場視覺饕餮會為我們帶來驚喜嗎?
· CIGE輸給了香港博覽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