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金融海嘯引發的全球性藝術市場寒潮裏,當代藝術首當其衝,俗稱當代藝術“四大金剛”等人的作品價格下滑明顯。與此同時,人們俗稱的“老油畫”卻價格堅挺,再度引起人們的關注。于4月4日率先舉槌的香港蘇富比春拍,其專門經營“老油畫”拍賣的“20世紀中國藝術”專場由於一舉推出了8件來自歐美藏家、首次在拍賣場上露面的拍品而備受關注,其中包括林風眠、朱沅芷、常玉、趙無極等巨匠的傑作。然而,由於老油畫的數量少,業內有關專家認為並不存在炒作機會。
“老油畫”概念後移
在拍賣場上,那些1950年代以後的畫作早已成為“老油畫”的主力。以2008年佳士得、蘇富比的“20世紀中國藝術”專場拍賣為例,創作于1950年代以前的拍品不僅絕對數量小,所佔的比例也很小:佳士得春拍夜場26件拍品(除2件未標明年代)僅有5件,日場116件拍品(除一部分未標明年代)僅有2件;秋拍夜場22件拍品僅5件,日場109件拍品(除一部分未標明年代)僅7件。蘇富比去年秋怕的首個專場112件拍品中(除一部分未標明年代的)僅5件,其現代及當代亞洲藝術夜場中,與20世紀中國藝術相關的拍品共11件,2件是1950年代以前的作品。即便是在高價成交的拍品中,1950年代以前創作的拍品也只佔很小的比例:在2008年佳士得、蘇富比的“20世紀中國藝術”專場拍賣的成交排行榜上,前10位拍品中1950年代之前的只有3件。“老油畫”市場已經悄悄轉向,從原來時間意義上的民國老油畫,轉到了風格意義上的經典老油畫。
數量少無炒作機會
洪平濤,1983年創辦敦煌畫廊,後又創建敦煌藝術出版中心,同時也是最早涉足“老油畫”買賣的畫商之一。從1989年至1995年間,他大量從中國大陸收購老油畫,數量累計達3000幅。當年他收購的老油畫中有95%早就在中國台灣地區銷售一空,買家都是中國台灣地區本土藏家。現在已經十多年過去了,他發現這些藏家鮮少有人會將這些作品拋售出來,可見他們對於這些老油畫的價值認定是多麼穩固。他説,的確,在此時藝術市場存在眾多不確定因素下,老油畫是為數不多的可以確定的板塊之一。這個基本上是沒有爭議的。除了藝術家的作品具有高度藝術價值和審美價值外,他們在美術史上的地位和影響大家也都很清楚,這些都與他們作品的價格密切相關。
不過,他也指出,正因如此,市場上才鮮有老油畫的精品出現。在歐美市場,經典板塊“印象派藝術品”的拍賣一直都是全球兩大拍賣行蘇富比和佳士得的主流拍場。而這樣的現象是不可能出現在中國老油畫板塊上的。首先是因為這些藝術家的創作數量本身就不多;其二,解放後的中國環境使得這些早期藝術家的創作自由度不夠;其三,當時中國的經濟狀況,導致藝術家缺少創作材料,再加上毀損和流失。所以,量的問題是老油畫市場無法成為主流市場的關鍵。沒有量就沒有籌碼。而且,這些老油畫藝術家應該在美術史上處於怎樣的位置已基本確定,其作品價格也有了參照,所以這些作品的價格是沒有人可以左右的。要想炒作它們更是不可能。
散戶介入有風險
上海大學藝術研究院藝術市場副教授胡懿勳則認為,目前藏家、投資客將目光投向“老油畫”市場還不是時候。他指出,對於現在那些從來沒有購買“老油畫”經驗,只是想進行藝術投機的散戶來説,如果他們只知道“老油畫”風險低、在當代藝術受挫的背景下或許這個板塊是個可以選擇炒作的板塊的話,他們此時出手就有可能走上被坑的路。他説,散戶如果這樣零散地購進,未來在市場是沒有多少價格上漲空間的。老油畫與當代藝術相比缺的就是量,如果後續市場上沒有持續的量而只有1、2張作品在手的話,那麼發展機會就不會很大,甚至沒有。另外,還有一個重要的因素,沒有經驗的散戶對於真假和精品的辨別能力,也是非常重要和關鍵的問題。但現在出手還屬於如意算盤,只有幫商家抬價的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