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典藝術 主流聲音 您的位置: 首頁>藝術市場
 關鍵詞推薦
 瀏覽中國網欄目

798畫廊危機

藝術中國 | 時間: 2009-03-11 15:51:35 | 文章來源: 《新世紀週刊》

“泡沫大師”的魔棒

近年來,市場對中國當代藝術品的估計越來越高,有的甚至到了難以理解的地步。嚴培明的《瞎子叔叔》估價高達500~700萬元,張曉剛的《血緣系列:兄弟姐妹》(估價1000~1500萬港元)、劉煒的《革命家庭系列》估價1200~1800萬元,曾梵志的《安迪·沃霍爾不遠萬里來到中國》(估價2000~3000萬港元)。

“一張三年前才賣10萬元不到的畫,現在要買2000萬,這要比中石油、山西煤老闆甚至美國軍火商的利潤還要高幾千倍。”中國當代藝術的研究者與見證人朱其説。很多“798製造”的作品在這樣狂熱的氣氛下,也拍出了令人咋舌的天價。

外行看熱鬧,內行看門道。在這個圈子裏混了幾十年的朱其對於藝術品市場的貓膩算得到府清。“很多時候,這就是一個局。”朱其説,包括798在內的中國藝術市場的“虛火”,實際在很大程度上是一場精心設計的藝術泡沫。

首先,一些被稱為“泡沫大師”的藝術品投機商會找到藝術圈有一定知名度並且市場價格在10萬左右的畫家,跟他簽一個三年協議,他每年給投機商40張畫,三年就是120張,每張以30萬到50萬左右收購。一年後就開始在拍賣會上炒作,每張30萬收購的畫,拍賣價標到100多萬,兩年後再標到500萬甚至1000萬一張。標那麼高的價格沒有人買怎麼辦?“泡沫大師”們會安排“自己人”和一群真買家坐在一起,假裝舉牌競拍,製造一種“很多人搶著買”的現場氣氛,這就是藝術拍賣會的“天價做局”。

在第一年,在拍賣會上以高價賣掉十分之一的作品,就將成本全部收回。剩下的畫在拍賣會上慢慢用天價遊戲“釣魚”,賣出一張就是暴利。在第一輪拍賣遊戲收回成本之後,“大師”就跟拍賣公司談好一個協議,每次送拍把每張以三五十萬買來的畫價格標到1000萬,如果沒有買家接手,就由混在競拍人群中的自己人舉牌“假拍”,假裝這張畫有人買下了。這種“假拍”是不可能按照10%付佣金,“大師”事先會跟拍賣公司秘密談好一個固定佣金,比如“大師”假拍的價格不管多高,都只付20萬佣金。

為什麼賣不掉作品也要玩這樣的“假拍”遊戲?一是因為這樣做有廣告效應。即使拍賣不掉,“大師”就當是付10萬元廣告費,將所謂的“藏品”在拍賣會上露臉做廣告。另外一個更重要的原因是“釣魚”:拍賣會上將天價作品賣掉,其實就是一個“釣魚”的過程。在中國這兩年的拍賣會上出現非常多剛開始愛好藝術但不懂藝術,同時容易衝動的新貴階層,他們就是“泡沫大師”要釣的“大魚”。這個所謂新收藏家“大魚”也許是新上市公司年輕的億萬富翁,也許是一個山西煤老闆的後代,也許是一個餐飲連鎖企業成功的單身富豪,也許是一個富豪家族的新掌門人,拍賣會上一激動就把天價作品買走了。

“天價做局”除了將“天價油畫”賣給剛入場的新收藏家,一般還賣給剛入場的藝術品投機商。前者是真想收藏當代藝術,後者是把藝術品拍賣會當作股票市場來投機一把。股市、地産炒作領域的不景氣,使得許多金融、地産資金這些年涌入藝術品市場,很多炒家使用的手法還都是股市、地産的遊戲手法。但如果拍賣會上這兩年沒有一條“大魚”上鉤,這個遊戲就玩不下去。所以一個拍賣天價出籠後,許多投機商的御用媒體就會開始誇大和誤導性地宣傳“中國當代藝術的拍賣又創新高”之類的報道。在這些媒體宣傳下,拍賣掉天價油畫後形成了所謂的油畫在中國重新復興的國際“成功”。

在藝術圈,“天價做局”早已不是秘密,但沒有人願意出來捅破它,最直接的原因是買了“天價油畫”的人即使知道被“宰”了一刀,他也不想破這個局,因為他還想借這個局將手中的“燙手山芋”扔給下一個買家。新“被害人”再製造下一個新新“被害人”,來替自己墊背。這像股票市場一樣,股票狂跌的受害者總是最後一輪接盤的人。

拍賣行的假面繁榮使當代藝術處於過度生産、過度觀看、過度呈現的局面,“所有的展覽和作品都要做到很大,大到巨大無比,而它的創造性和觀念深度可能並沒有很大,為了做而做,有種奇觀式態度。”798畫廊長征空間創始人盧傑回顧説。

正是在這種扭曲心態的催化下,北京的藝術品市場出現了一些很奇怪的風景:各地如雨後春筍般涌出的美術館,3000多藝術家在集中營似的工作室裏閉門創作,期望有一天能成功;而整個行業則呈現一種夜夜笙歌的奢華場面,南韓最大牌畫廊之一的現代畫廊北京分支DoArt2008開幕以來,每次展覽都會用悍馬車迎接往來酒會的客人,那裏還集中了全北京畫廊界最靚麗的銷售小姐風景線,酒會上觥籌交錯的都是西裝革履、嘴叼雪茄的客人。

   上一頁   1   2   3   4   下一頁  


列印文章    收 藏    歡迎訪問藝術中國論壇 >>
發表評論
昵 稱 匿名

 

相關文章
· 天津拍賣市場春潮涌動 今年藝術品拍賣市場何去何從
· 私募藝術基金逆勢入市
· 金融風暴催生拍場3大變化 當代藝術繼續探底
· 金融風暴來襲 藝術收藏品成救命稻草
· 中國當代藝品市場 頭腦發熱的後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