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藝術考試一直處於“高燒不退”的狀態,“文化分不夠,藝考分來補”這樣的曲線救國上大學戲碼不斷上演。不過隨著去年教育部發佈的《關於做好2014年普通高等學校藝術類專業招生工作的通知》,明確規定各省級招生考試機構、高等學校要逐步提高藝術類專業文化課成績要求。不知這條舉措能否給熱火朝天的藝考現狀降降溫。
同時,在藝考現場我們也採訪到了一些值得關注的聲音,有些考生表示自己選擇某所大學或專業是遵從於父母的安排而非自己,而考生父母也是十分明確的表示:這樣是為了孩子。當然也有學生和其父母表示這是孩子的興趣愛好、一切讓孩子自己拿主意,但像前者那樣父母替孩子做決定的不在少數。針對目前出現的一些關於藝考和藝術教育的問題,藝術中國專訪了中央美術學院副院長譚平。
中央美術學院副院長譚平
藝術中國:一些考生家長替孩子做決定去考某所學校某個專業,對此您怎麼看?
譚平:從一個比較客觀的角度來講,我覺得這事正常,不能拿一個傳統的觀念説這事是對是錯。獨生子女可以説是這些事最根本的一個由來,如果家裏有很多孩子,家長就不會那麼關注你必須要幹什麼。比如有五個孩子,能讀書的就讀書,不能讀書就幹活,這樣就能使孩子把自己的想法和意願表達出來。獨生子女的話孩子就會需要承擔很多,因為家裏只有這麼一個孩子。現在整個社會競爭非常激烈,家庭和孩子壓力都很大,所以在面臨學校和專業的選擇時,一個人的目標和喜好就會容易偏離,最終升學變成了第一位而非愛好。因為學藝術要考慮到你將來如何養活自己,如何養活自己的父母、父母的父母以及整個家庭。現在的孩子跟我們當時上學相比真的壓力很大,難度更大,這些會深深影響他們對自己未來的選擇,這是一個最大的問題。
藝術中國:那父母替孩子做決定去學藝術、考藝術院校,對孩子的未來算不算一種不良的干預?
譚平:在當前藝考的大背景下,有些人確實不是按照自己的願望去選擇專業,而最終能成為藝術家的也少之又少。儘管少之又少,但是在目前的藝考規模下,如果他能夠進入美院進入好的院校,還是對他的將來有益處。我們現在也能看到,比如每年招了繪畫200人,真正靠純藝術做到不僅能夠生存而且成為未來藝術家的也就10%,這已經相當不錯了。這10%有可能就是有天賦、熱愛藝術的人,其他人可能通過學藝術也提高了自己的審美素質,同時又可以找到工作,解決生存問題。
藝術中國:藝考熱之前的一些考生會為了自己想去的院校而不惜堅持考好幾年,直到考上為止,這個應該也算是執著于自己的理想。不過現在這樣的考生好像不多了。
譚平:這個就是壓力,相當一部分家長是為了升學第一。比如今年孩子考了5個學校,也有考10個的,考上哪個算哪個,不會給孩子一個去針對哪個學校考兩次三次四次的機會。考生年齡小沒有自己生存的條件,必須依靠家庭依靠父母,這個沒辦法。但也有個別的考生還是比較堅持自理的想法和理想。
藝術中國:日前,教育部發佈《關於推進學校藝術教育發展的若干意見》,據此《意見》到2015年藝術教育或將被當作學校考核和學生中高考錄取參評的重要內容。這個您怎麼看?
譚平:我覺得這事很重要。比如説以前蘇聯的科技發展超過了美國,於是美國展開調查蘇聯是如何做到的,最後發現他們有藝術教育,而且從小學就開始了,後來美國也開始在自己的教學體系中也加入藝術教育而且作為非常重要的一部分。中國發展到今天,最缺乏就是想像力和創造力,這種東西從哪來,不是説讓你想你就能想出來。我們過去所有的學習都是為了考學,高考要考什麼我就去學什麼,不考什麼我就不去學。在學校裏學生有些素質能力變得越來越弱,比如美術、音樂、體育等,恨不得都沒有了。現在從小學開始加入美術,提高孩子的綜合素質,孩子應該有很多想像力和創造力,以及審美的基本素質,這個是特別重要的。難度在於實施,這個就牽涉到我們師資的水準,因為我們小時候以前也上過美術課,就是練練毛筆字、臨摹一些花草等等,這樣的美術課意義就不大了。真正的美術是對於一個人各種感官的啟發,所以需要真正的課程創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