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排,串聯出某種故事、訊息和現象。拿本畫冊可能解釋得更清楚。
從 這 裏 您 可 以 看 到 我 的 係 列 ,可 以 看 到 個 體 同 天 地 空 間 的 對 應 關 係 。 上 面 的 基 本 紋 飾 中 ,天 地 、人 生 、 宇宙都在上面,這麼小的個體將宇宙濃縮在這裡。這是古代的東西(舉起一個商代玉雕),這是我 的東西,最早的作品很多都能在空間裏對應,看到這你們便能理解我剛才談的內容。這(指著早期 的作品)是山、水、動物(插圖 6),這像蜈蚣(插圖 7),一個複合體。但我們把人切開,神經叢和 血脈的狀態跟植物和生物是一樣的(插圖 8),不過我們的構造更加複雜。當然,我在做這些作品的 時候,還沒有理解這些東西,沒有用顯微鏡(去實際看到它們的構造)。所以最早的創作狀態就像 靈媒,將自己壓縮至墻角,然後迸出來,迸出某些形體和記號,再根據這些形體和記號慢慢找線索, 去組合建構,不斷地演練。最早的繪畫從這邊開始,包括 1998 年的作品,都在尋找。這些東西、 這些造型怎麼來的?都是個人尋找的過程,最早建構自我的狀態。面對空白的空間和紙,沒有什麼 思索就做了,然後記號、造型、所謂的圖騰慢慢自然地就出來了。我想這些還會不斷地進化演變。
林:您是説這是人體跟植物的結合? 黃 :人體、植物、動物、生物、細菌、山川、自然全匯於此。其實,在早期的中國繪畫中,您可以 看到這些線索(插圖 9)。
林:第一個系列是您剛開始用水墨和毛筆嗎? 黃 :對,剛拿毛筆不知道畫什麼東西。很幸運,一畫出來就被美術館拿去展覽(插圖 10)。這是我 1987 年大三的時候,第一張參加中韓現代水墨交流展的作品(插圖 11)。
林:以前沒想到用筆墨,是不是為了展覽而用筆墨? 黃:不是為了展覽,而是大學時選擇了水墨組、國畫組。
林:有一次我在這,您帶了一堆小的繪畫,那是第一個系列嗎? 黃:那個在大四,也算一個系列,後來經過二十幾年變成了《zoon——密視》系列(插圖 12)。您看到 的小的作品是我大四1989年的,之後在2007年開始把它拿出來做成這個系列。這也是個(早期的) 系列( 指著另一組照片 ), 是同一時期的作品 。
簡單地説,這是這些生物的家和居所,它們最原生的狀態,寄居在地球上的狀態,這是天上下的彈。 從這所有的十幾個系列裏我們可以交織出某種生命的狀態,一個怪誕的生命空間,存在的、荒誕的 一個景象。每個系列都在不斷地演練。比如説,今天的《千靈顯》是第三個時期,經過了點滴慢慢 地變化。
插圖9 Zoon——北京生物 No. 07、09 水墨絹本 475cm×40cm×3p 2007
余:第二代是什麼樣子 ?
黃 : 明顯不一樣 。 第二代的變化有細微的差異 , 色彩多一點( 插 圖 1 4 )。 目前的第三代更多元 , 開始有動態,開始跑(插圖 15),幾何的概念更強,空間的多元化更豐富,抽絲剝繭慢慢簡化,越簡化 又開始複雜化,不斷地反覆反覆,也就是陰陽吧。如果生命還可以延續,等於下半場要開始。希望未來下個階段,利用僅有的這些組合或重新再發現,會有更好玩的東西。這次在國家博物館的 展覽叫“功課”。你們覺得怎麼樣?
余 :這樣來看,您變成作家了嗎?之前您説自己不像作家,但現在您談論這十一個系列的時候好 像作家一樣。 黃:我不是用現實的語言説故事,我也不是作家,這十一個系列不是編排出來的,不是有意像編劇 一樣,在二十幾年前編了劇本,要做這十一個系列,它們會串成怎樣的訊息我也不知道。只是這個故事的訊息會更豐富更明確,並不是我像作家在寫一個東西。
這是自然的流程,是生活的累積,是在時間的線索裏,我在不同空間的體驗中慢慢發生的。現在我 希望它更豐富,擴展其豐富性。至於它還能説什麼故事,我也不知道。因為生命還要繼續,肯定要 讓它更豐富、更有趣,就 這麼簡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