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動時間:2013年12月9日下午活動地點:華·藝術沙龍【現場文字實錄如下】
【主持人】我們這個沙龍即將開始,還有一位設計師正在路上趕過來,接下來我會把話筒交給我們的金敏華老師,請大家用熱烈的掌聲歡迎他們。
【主持人:金敏華】一般的雙年展也好、展覽也好,很少有這樣一個由傳媒跟建築師對話,或者是傳媒與公眾對話的環節。我來的時候今年是12月讀書月,深圳讀書月每年會評出十大好書,他就是傳媒評的,他請了國內的一些在書評方面比較重視的一些媒體,像新晶報深圳的一些媒體,這個榜單在中國的影響力非常大,三聯書店每年會以深圳為主的全國書評為主這樣的一個媒體評出的榜單,作為一個讀者購書的一個重要的參考。
我回頭想為什麼在建築獎也好或者是GDC的傳媒獎,我們這個傳媒獎實際上從2011年開始已經有過一次了,今年是第二次,但是影響還不大,我覺得一個跟中國的設計媒體這一塊其實現在還不夠壯大有關係,他的陣容還不夠大。第二是説明專業界、設計界跟媒體之間的互動還不夠。這樣一個沙龍是一個非常好的機會,今天下午的時間很短,我先給大家介紹一下出席今天下午這個沙龍的幾位嘉賓。他們是:
他們同時也是我們今年GDC傳媒獎的評委,我們這次評審委員會的評審展是藝術與設計出版集團的社長錢竹,他們實際上有一個出版帝國,他底下有雜誌和報紙。而且他是24歲就創辦了藝術設計雜誌,這本雜誌經過了快二十年了,已經在國內專業的雜誌領域已經奠定了他的江湖地位,一會兒他給大家講講這本雜誌近二十年的發展。
另外一位是視覺中國的創始人雷海波,他在工業設計圈的活躍度跟影響力非常大,他也被一些傳媒機構選為中國的創意先鋒十大人物。
我是深圳報業集團的,但是我這四年基本上生活在北京,我長駐北京,他們兩位代表專業的設計媒體,我代表不專業的大眾媒體,因為大量的讀者日常越來越少接觸紙質的媒體和報紙,我是做日報,怎麼樣在日報這種大眾媒體上呈現跟設計相關的內容,這是我們要做的事。
我們介紹一下參加對話的三位設計師代表:
高少康,靳和劉今年出現了一個革命性的變化,加了“高”,就是靳和劉變成“靳高劉”,我第一次接觸他是08年的時候少康剛剛到深圳來辦公司的時候,我們交集不多,但是我在北京見過他一次,現在他一半在香港,一半在深圳。我覺得他是香港設計公司在深圳紮根的一個比較成功的典型。
杜峰松,他是老朋友了,他有很多的作品,也有很多的故事,在這個城市中到處可以看到,我們一會兒請他自己講一講。
還有一位黑一烊,他是山河水團隊創辦人的創意總監,這幾年在國際上拿了五六十個獎,拿獎拿到手軟。
今天下午我們分幾個板塊,可以先請傳媒評委講一講他們上午看了GDC的作品之後他們對今年作品的印象,他們的觀點,我們也想聽一聽,從設計師的角度,如果你們是設計雜誌的總編輯或者是報紙的總編輯,你們理想的GDC13的報道應該是什麼樣的,從你們的角度,你們是讀者,你們看了展覽或者是你們還沒有看,你們希望從媒體上獲取關於GDC13的報道,你們理想中的、你們希望得到一些什麼資訊。然後接下來我們可以大家討論一下,到底媒體跟設計師他們相互之間的關係是什麼樣的,我們再延伸到設計跟社會之間是什麼樣的一些互動關係,希望你們有什麼問題直接可以站起來提問,可以插話。
傳媒獎的評選一共266件,170多件是專業組,89件是學生組,我們主要是從專業評委他評出大概38件已經終評出來的作品中,從傳媒的視角來選出3件作品,一件是傳媒大獎,兩件是??獎。我先請錢社長講講他上午對作品的觀感跟他的一些看法。
【錢竹】大家下午好,其實剛才金敏華講的都已經挺全面的了,坦率地説我最近一兩年關注設計都比較少,一來是因為我們在搞文化體制改革,之後我自己就身兼了證券日報的總編輯和中國服飾報的社長,一下子跨到金融裏面去了。金融對於我來講是一個比較陌生的領域,所以基本上都在鑽研金融上的問題。後來説到要講講設計和社會的關係,我也覺得挺有興趣的,然後也過來看一下。
説到上午對整個作品的一個觀感,因為我這個人有一個壞毛病,是假話的時候不自然,現在可能也挺習慣了,因為老誇獎別人,後來就想乾脆少誇獎一點。我是覺得還是由金敏華來講他的感官比較好一點。
【主持人:金敏華】我先介紹一下小黑,黑一烊是我的老師,是把我帶到設計這個門路裏的老師。我每次從北京回深圳,我基本上都要求去他的工作室去一趟去學習,他是晚上12點開始工作,所以我多晚去都可以。現在見他有點難,因為越來越忙。對他來説2點鐘來開會是非常早的,因為他下午4、5點鐘才起來。
我們今天上午雖然從38件作品中選3件出來,但是也是有很大的爭論,我想我們把問題弄細一點,我想先問一下錢社長,他認為傳媒獎跟GDC的專業獎區別在什麼地方?
【錢竹】對於我來講沒區別,因為我覺得我還比較專業,基本上不會看走眼,至於金老師會不會看走眼就不好講了。
【主持人:金敏華】他講得對,我剛才在想,現在是深圳十大好書,都是媒體評的,為什麼出版界、讀書界非常認這個名單呢?因為這幫評委非常自信,他認為“我們就是專業的”,因為這幫評委有做媒體的、有開書店的,有學校裏教中文的,有出版社的社長,所以他認為我的涵蓋面比較廣了,我就是專業的。
我的觀點跟錢社長有一點點差異,實際上我也不是學設計的,我是跟在小黑後面,我跟小黑出國,小黑看見一個拍一下,我就琢磨一下他為什麼要拍呢?我就頭學。我覺得傳媒獎跟GDC其他獎有一個差異的,比如今天我去貼這個獎的時候我心裏有幾個杠桿的。
第一,傳媒獎一定要有社會性、公共性、要有影響力,專業上非常好,他做得很有特點。可是如果説他的影響力不夠,或者説他的公共行不夠,我就覺得這不是我要評的獎,他不應該是傳媒獎,他應該是專業獎。
第二,他一定是面向人的,而且這個“人”是庶民,當年李大釗寫的“庶民的聖地”,我希望他是老百姓,不過於文人情調、不過於特定階層,他是以大眾為指向的。
當然也不是説我只考慮這些,我們今年170多件作品中比重非常不均衡,平面類有100多件,但是綜合類只有2件,這2件我很想投??一票,因為他討論的是大運會跟深圳這座城市的關係,大運給深圳帶來了什麼,深圳又在大運會歷史上賦予了大運會什麼東西。他其實是有一系列的設計含量在裏面,他其實是一個非常好的城市設計改造運動。比如大運會期間有一兩百座U站,大運會之後這個U站怎麼辦呢?這個項目提出了一個U站的綜合改革方案。他有展覽,他有工作坊,他有研討會。我記得我主持過一個研討會,當時我邀請了跟設計完全不搭界的人,比如後院讀書會的會長、深大的一些教授等等,這樣的項目部僅僅對深圳、對北京、對上海、對南京,對有一些大型的公共事件的城市其實都是有借鑒作用的,大家都可以思考這個問題
但是我覺得這個項目當然他並沒有被提名,但是跟我們説的是説,即使沒提名,如果以我們的標準我們認為合格的話也還是可以報。但是我最後沒貼的原因是因為我覺得他呈現的手法專業性不夠,所以我就非常遺憾,最後我也沒貼。我們聽一聽海波的看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