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頁 > 展覽推介

經驗發散與視覺擴張--李迪當代油畫綜述

藝術中國 | 時間: 2011-03-25 13:36:52 | 文章來源: 藝術中國

(六)

同時,李迪在藝術創作中,還自覺不自覺地把握著藝術作品價值擴張的觀看效果。這種擴張完全不同於過度闡釋,後者是基於第三者言説性闡釋,一定程度上是脫離作品本身的敘述力所展開的無稽延伸,而前者則是作品本身的思想容量和藝術語言的精神價值含量所客觀形成的。這種觀看擴張,得益於藝術家的藝術創造力或藝術表現能力。這種能力應該説是天賦,主要表現在觀念、體驗、感知、判斷等等理性的形態本身的深度與獨立性,更重要的是這些理性的元素轉化為或者通過藝術再造表現為一種視覺圖式、圖形以及構成這些圖式、圖形的諸多元素。當這些元素更多具有藝術家獨有的表現性、敘述性並且可以被觀看者認識的指向性時,視覺擴張就會變成現實。李迪作品的圖式風格和圖形姿態以及線條趨勢、色塊選擇與分佈,無不釋放出藝術家內心的確定性判斷和清晰地觀念指向,為什麼我們可以通過《時代的勝者》看到藝術家關於社會現實的態度呢?那是因為坐在樹冠上瘦骨嶙峋的褻瀆者與乏力者,不論褻瀆正義還是褻瀆權利者成為一個時代的勝利者,不僅是對這個時代的調侃與嘲諷,更是一種憤然的鞭笞,製造這樣的時代勝者的社會抑或歷史,必定是病態的。離地作品的色彩運用和動態把握需要深厚的藝術積澱與“自由”而不刻意的狀態,正是那些發自內心的、準確的繪畫元素增添了作品的視覺張力,把觀者的思緒發散到藝術家的創作心理軌跡上去。至於李迪對圖形構成元素的取捨,對空間關係的營造,對色彩敘述性的把握,也同樣發生著視覺擴張的作用。

李迪始終抑制著作品的現象性衝擊和表面性闡釋,從而使作品呈現出雍容大度和沉穩深邃的氣質,這也是視覺擴張的重要基礎和源泉。從作品中很難看到藝術家急迫的表達慾望和闡釋追求,作品更多的是平和的情景創建和情緒的自然流露,這種源自內心精神動力的圖像建立,猶如雕塑家的傾心鐫刻,把撥動心靈的精神衝動是放在畫面的每一個細節,形成藝術家最希望的姿態、神情、明暗、縱深、顏色等等,正是這些簡單看上去十分普通甚至有些樸素的元素,因為它來自藝術家內心因而呈現出巨大的視覺張力,從而産生視覺擴張,犀利地指向藝術家所表達的精神範疇和社會、歷史經緯。即使像《我沒睡》、《之前是藍,之後是灰》、《你説我迷失我説是尋找》、《雙點》之類的作品,都會造成觀者強烈的視覺感知甚至觸動內心的某些思緒,進而反省人、人群、人心所存在其中的社會背景。

另外,追求語言的通俗是實現視覺擴張的前提。不少經典作家論述過,藝術是通俗的,藝術的通俗正是從藝術形式和語言的意義上提出的要求。所謂通俗,是可以成為觀眾辨識途徑和觀看指引的形式,因而藝術語言的通俗是藝術家藝術思想和天賦的綜合體現,也是藝術家最難解決的問題之一,藝術語言的形成或者藝術風格的形成首要條件的個人性和通俗性。不管是不是受到了畢加索、馬蒂斯、裏希特等人的影響,李迪完成了個人藝術語言的建構,圖式的風格化和線條、色塊的個人形式,為觀眾進入作品打開了方便之門,再跼踀的表現對象、再狹小的表現場面,在李迪那裏都體現出顯著的縱深感,加上輕鬆自在的色彩選擇與恰到好處的處理,為視覺擴張創造了條件。同時我還注意到,李迪對藍色的運用獨具匠心,除了畫面上與單色調構成協和整體以外,更具有語言追訴能力和視覺擴張的推動作用。

因此,李迪作品可以讓觀眾興奮、延伸和不斷發現。我相信,藝術家沒有優雅的姿態、良好的心智和很高的藝術天賦是很難做到的。

   上一頁   1   2   3  


 

凡註明 “藝術中國”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於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 “藝術中國” 浮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註明來源藝術中國,否則本網站將依據《資訊網路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路智慧財産權。

列印文章    收 藏    歡迎訪問藝術中國論壇 >>
發表評論
用戶名   密碼    

留言須知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