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頁 > 資訊 > 聲音

李迪:翻出來的八五美術

藝術中國 | 時間: 2011-03-16 13:29:00 | 文章來源: 藝術中國

八五年輕勢力(攝于中央美院,校尉衚同,1986)
從左至右:舒群,李迪,張培力,高名潞,蘇新生,李山 (圖片來源:費大為) 
 

我不是很愛懷舊的人,有時和老友一起閒聊,幾杯酒下肚,本來是回憶的最好時機,可我最多也就是陪著簡單的説幾句。以至於吳鴻前些日子在藝術國際的微網志裏這樣寫到我:“每次迪哥回國,都是在我最忙的時候叫我吃飯。吃飯的時候也沒有好心情,每次都是弄的我很內疚。和迪哥聊天的時候,都有一種在和白岩松聊天的錯覺。和他認識很久,才知道他在八十年代畫過一張很牛逼的畫——罪過……”最近,由於個人展覽的需要開始在北京整理過去的資料,在老書架裏翻出很多八十年代很珍貴的照片和資料。這些關乎我個人的圖文線索似乎過於長久的被時間所塵封了。九十年代初我離開中國,迄今已有二十年之久,但和美術圈還是一直藕斷絲連,我稱之為 “近距離接觸,遠距離觀察”。所謂“近距離”,是説我原來在國內的部分老友還都一直聯繫著,每次回到國內總要見面喝酒,比如溫普林、劉小東、黃篤、馬未都等等很多,也有部分後來認識的朋友,如吳鴻、張小濤、蔣再鳴等等,所以“舊友”大都了解我的過去,而“新朋” 對那段歷史和我個人的關係就比較模糊了。有關八十年代的那段歷史,我在幾年前的《三個時代的跨越》中做過一些描述:“八十年代對我而言是一個充滿了清新感覺和對未來無限幻想的年代,而《多思的年華》就代表了我當時的這種狀態和理想。其實《多思的年華》並不是我第一幅這種風格的作品。記得一九八四年暑假在中央美院炎熱的天窗畫室,我畫了一幅叫《冷香》的油畫,無論是作為美院第一畫室的學生,還是一畫室的作品,這幅‘冷香 ’已經不屬於教學體系之內的作品了,或者説已經超出了當時課堂習作類的作品,而具有了理念的傳述意味……”高名潞在《三個層次的比較 》一文中談到八五美術運動時寫到:“儘管四川美院81級畢業生作品變化大,但他們仍是傳統的造型觀念,即表現型的,至多是象徵型的觀念,而中央,浙江美院的一股趨勢是強調藝術直述觀念。如中央美院張群和孟祿丁的《在新時代──亞當夏娃的啟示》、李貴君《畫室》、李迪《多思的年華》……這些作品既不以瞬間情節的真實作為畫面的構成框架,也不注重繪畫元素(色塊、線條)的直接表現力,它們以思維軌跡為框架、以視覺形象組合成超視覺時空的畫面,以此傳達述説某種觀念和哲理。他們力圖超越繪畫語言本身的表現力,更不屑于模擬某種情節。他們揚棄了曾經熱衷過的色彩魅力和線條的動感,而重新選取了理智型的形作為述説的具體元素。” (引自高名潞《現代繪畫簡史》)。

其實八五美術運動的真正意義不在於哪一件具體的作品,確切地説,八十年代對我們而言,是通過藝術和繪畫來尋找精神之夢的時代,也是文革後個性文化最初釋放和對藝術本質回歸併把藝術自身藝術語言作為中心課題來解決的新時代。當時美院的流行語種就有這麼一句是“畫什麼並不重要,重要的是怎麼畫。”當然,畫什麼一直是很重要的。對我們而言,八十年代也是一個陽光明媚的年代,一個把能去教師圖書館翻閱進口畫冊當作去了一趟盧浮宮的年代,一個為了看在國外拍的幻燈片擠破頭去聽講座、為了買那些讀不懂的哲學書籍寧可少吃一頓飯的年代……

那個時候和我們聯繫緊密又比較開放的藝術媒體,應該是當時代表新生思想的《中國美術報》。因為常常約稿的關係自然也常常過去,經常見面的有高名潞、劉驍純、水天中、陶泳白等等。記得85年《中國美術報》創刊號後,在中央美院的院子裏遇上了高名潞,他説是來約稿子的。給我看了那份創刊號,兩頁四版非常的簡單,當時沒有想到它在後來的八五美術中能發揮那麼大的作用。

另外,前不久看到舒群在一個訪談裏提到,我們做為年青藝術勢力被第一次邀請參加“全國油畫藝術研討會”的相關談話,再加上從費大為那裏偶得的一張很珍貴的老照片,讓我想起那次會議恐怕是八十年代由美協主辦的最活躍的一次 “研討會”,年青藝術家們發言踴躍,老先生們靜而聽之。我收藏的當時由高名潞起草的關於“八五美術運動”稿件,仿佛還能聞到當時的辯論的氣息。

在我看來,八五時期是一個活躍,積極和向上,有進取精神的時代。

2011年2月15日

于團結湖

《冷香》 1984 布面油畫 李迪 中央美術學院油畫一等獎 中央美術學院藏
 
 

 

凡註明 “藝術中國”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於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 “藝術中國” 浮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註明來源藝術中國,否則本網站將依據《資訊網路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路智慧財産權。

列印文章    收 藏    歡迎訪問藝術中國論壇 >>
發表評論
用戶名   密碼    

留言須知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