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頁 > 資訊 > 繪畫

黃篤新評李迪繪畫

藝術中國 | 時間: 2011-03-16 13:47:39 | 文章來源: 藝術中國

20世紀80年代中期,李迪以油畫《多思的年華》在當時引起了不小的轟動。它表現了令人難忘歲月裏中國人的理想精神狀態。這幅繪畫已超出了學院繪畫的美學範疇,其語言之哲理,形式之象徵,內容之凝練,令人驚嘆!然而,1986年,他突然做了一個出人意料的舉動,放棄了嫺熟的寫實繪畫,而轉向了表現繪畫的方向,似乎反映了他埋藏于皮膚之下的不安情緒和慾望,這一決斷為他後來的德國求學鋪墊了藝術之路。

在90年,像其他的中國藝術家留學西方一樣,李迪懷有藝術之夢轉戰于德國。他進入美術學院洞察德國當代繪畫的動向,但並沒有從中迷失。李迪一直保持其個人判斷且清醒地認為,繪畫是傳達個人觀點的媒介,是一個自我精神解放的手段。他的繪畫介於新表現主義和新野獸繪畫之間的風格,表現了現代人的焦慮和荒謬的情緒。

李迪是一位直覺、機敏、靈動、睿智的藝術家。他對繪畫懷有一如既往的堅信。在以《在內心中奔跑》為題的個展中,李迪最近的繪畫語言又發生了新的轉變。雖有對德國新表現繪畫的糅合和簡化,但他重新發現了傳統中國水墨畫的意象,力求使自己從流行繪畫的束縛中解放出來。他不是在繪畫前先設計故事情景,而是強調在繪畫過程中的出其不意的感覺。在李迪看來,繪畫性之重義就在於其自由和自然。他甚至把繪畫看作是“記錄的現實主義”,即一种經過對現實世界過濾的視覺形式的昇華。在這個過程中,李迪找到了與自我經歷相符的冷灰色調,並注重自然“流”的感覺——奔放寫意的筆觸盡顯流暢之美感,具體貫穿於人身體的戲劇化運律。

總之,李迪的繪畫不再以新表現主義作為唯一衣缽,而是從中國禪宗繪畫的偶然性中獲得啟迪,把人物形象從敘事中抽離,敘事被抽象性所替代,象徵性被隱喻所替代。他的繪畫並不是一種説教式的圖解,而是用詩性的語言詮釋了當代人的徬徨、迷茫、焦慮、困惑、痛苦的精神狀態。

李迪的繪畫是一種激情而浪漫的藝術。他的繪畫是自我精神的避風港。他的繪畫留給我們的是沉思和冥想!

2011年3月10日

 

凡註明 “藝術中國”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於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 “藝術中國” 浮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註明來源藝術中國,否則本網站將依據《資訊網路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路智慧財産權。

列印文章    收 藏    歡迎訪問藝術中國論壇 >>
發表評論
用戶名   密碼    

留言須知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