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嗎哪——張立濤雕塑個展”于成蹊當代藝術中心開幕

時間: 2015-12-24 17:16:55 | 來源: 藝術中國

首頁> 資訊> 展評


展覽開幕現場合影

    2015年12月19日下午2點,中央美術學院雕塑係研究生張立濤個展“嗎哪”在成蹊當代藝術中心隆重開幕,中央美術學院人文學院教師王文婷、本次展覽策展人成蹊、中央美術學院雕塑係教授展望及眾多嘉賓和朋友們參加了開幕式。


展望教授與藝術家交流

    “嗎哪”一詞本出自《聖經》,是古代以色列人出埃及時,上帝賜給他們的神奇食物。他們吃“嗎哪”達四十年,直到進入迦南(今巴勒斯坦)境內。如今,在基督教義中,從天而降的“嗎哪”被釋作 “靈命日糧”,寓意“神的話語”,是信徒們每日更新、滋養精神生命的“靈魂食物”,和佛教中的“甘露妙語”一説頗有異曲同工之處。而現代主義藝術中的抽象主義一支,也與歐洲近代所謂“藝術宗教”的逐步建立與發展分不開,在不斷追問“藝術是什麼?”(正如“嗎哪”所暗示的對“這是什麼?”的終極思考)的過程中,抽絲剝繭地提純“藝術的話語”。在立濤的創作歷程和自我闡述中,始終貫穿著他對這一本體論意義上的“現代藝術的老問題”的思考和探索。這使得他的藝術在後現代之後語境下,卻好像踩了筋斗雲一樣,繞開一切紛繁複雜的迷局,一超直入地和百年前的西方現代主義接上了話。


展覽現場


作品展示

    在表現方法上,張立濤用不帶裝飾的材料,順應其最樸素的質感,大膽地將他對中國水墨、中國傳統文化的見解和他所理解的自然融入自己的抽象雕塑創作,得魚而忘荃。從形式上看,這一批作品更像是中國書法筆畫的局部,或抑揚頓挫,或一劃而立,墨色濃淡間顯出層次感,與麻布結合而産生的機理,使作品細看上去,遍佈溝壑,而搭建起的,正是自己對於空間形式關係的理解,構建出自己對這個世界精神層面的認識。


藝術家交流作品


展覽現場

    本次展覽共展出9件張立濤研究生階段藝術探索的最新研究成果,對在如今藝術探索趨勢多元化,中西藝術理論深度發展的時代,究竟藝術應該用什麼代言?要如何處理好中國傳統與西方現代的關係?除了文本,藝術還有哪些可能性?等問題作出追問。

    據悉,展覽將持續至12月31日。


哉 135×55×50cm 2015


儺 110×85×60cm 2015


邪 45×50×40cm 2015

凡註明 “藝術中國”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於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
“藝術中國” 浮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註明來源藝術中國,否則本網站將依據《資訊網路傳播權保護條例》
維護網路智慧財産權。

相關文章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號:0105123 京公網安備110108006329號 京網文[2011]0252-085號
Copyright © China Internet Information Center. All

資訊|觀點|視頻|沙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