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5月20日下午六點半,在中央美術學院5號樓A107教室,匈牙利德布勒森美術館館長庫克拉帶來了一場名為“注意的現象學——中歐當代藝術”的講座。庫克拉先生一直致力於當代藝術活動,曾經負責策劃第12屆威尼斯雙年展的流動項目。他所在的德布勒森美術館不僅是匈牙利當代藝術的重鎮,也是中歐地區當代藝術重要的實驗基地。不僅如此,庫克拉先生對中國當代藝術也十分感興趣,並於去年11月份參與策劃了一個景觀再造的展覽。
庫克拉先生本次講座主要分為三個部分。首先,他從哲學史的角度,梳理了“注意”這一感官體驗概念豐富的意涵,並由此作為切入點,圍繞匈牙利當代藝術,尤其是德布勒森美術館,對於中歐當代藝術的發展情況進行具體介紹。最後介紹了一些具有典型性的藝術家個案。通過對他們的作品展示,讓大家直觀地感受中歐當代視覺藝術的發展特點。 作為一個哲學老師,他深知有關“注意”的哲學概念常常令人困惑。如果把“注意”只理解為一組感官數據,那麼對我們理解這一概念就會造成混亂。什麼是“注意”的狀態?“注意”是感官體驗的一種,它有哪些特質呢?他認為,深度的有目的的控制就是“注意力”;其次是震驚體驗,這種震驚體驗是不期而遇的,它僅僅是一些東西到來的表現形式;第三,如果某物以一種感覺不到的方式發生變化,注意力就會被引起。如似有若無的聲音、逐漸清晰的五官輪廓等;第四,特殊的注意力,即不會平白無故發生的注意力,直覺和期望從中起到很大作用。庫克拉先生認為,“注意”是在特定環境中發生的,它並不會回答我們事物是什麼,為什麼會發生等問題。從存在論和認識論的角度來看,它是邊際的要素。這種邊際性意味著“注意”是一個中間的媒介,導致事物的發生。它是存在於感受性與自發性之間的東西。
接下來,他對“注意”的哲學史進行了簡要的回顧。自亞裏士多德開始,就有了有關感知的一些理論。在古代西方傳統中,“注意”更多的傾向於我們自身。奧古斯汀認為,“注意”是一種原始的意願,即人的意圖。這與有關上帝的知識是很不相同的。上帝的注意並不會從一個想法轉到另一個想法,他看到的是同一時間發生的任何事情,而我們所説的過去、現在及未來只是人類意識中一個方面的存在,只是我們提煉某件事情的一個部分。記住一些部分,同時期待另一些部分。到了17世紀,笛卡爾將“注意”總結為一種關於意志的行動,而洛克曾經將“注意”描述為一種內部的檢測,它會展示我們一切能夠看到的東西。相比這種二元學説,萊布尼茨把“注意”描述為一種流動的狀態。他認為注意是意識的感知。但“注意”在西方哲學傳統中一直扮演一個很週邊的角色。在19世紀下半葉,科學心理學更多的關注到了“注意”,它不僅是一個實驗性的主題,同時,它也是實驗方法本身的一個重要條件——知覺的清晰度。我們不難發現“注意”一詞的詞根和“緊張”一詞是一致的,即延伸、拉長、等待,讓某種事物出於一種好奇或者沉思的狀態,而我們作為主體在其中實際上是處於一種自我否定的擾亂狀態。這樣一種懸置的狀態對於當代視覺藝術而言是十分重要的。貢布裏希在他的《現象學》裏也解釋了“注意”這一概念,並對西方哲學傳統提出了批判,認為他們時常忘記關於注意力的創意性觀點。“注意”就是事物發展成它本身的整個過程。如此一來,在19世紀末,“注意”在視覺藝術場域之中成為了一種能量操控和迴圈的載體。
講座第二部分,庫克拉先生向大家介紹了MODEM畫廊的一些情況,它是一個畫廊,也是一個當代視覺藝術中心,它于2006年在德布勒森正式成立的。這個機構的建立目的是希望自身成為匈牙利重要的欣賞場所,在這裡人們能欣賞全世界的當代藝術。它主要舉辦各種當代藝術展覽,主要有三個展覽廳,規模達到了3000平方米,每年都會有6—9個臨時展館。最大的展廳位於二層,而且內部具有一個視聽會議廳和花園。它會舉辦一些表演和音樂會,也針對一些兒童開展教育活動,讓他們學習當代藝術。機構收藏大部分來自於私人機構的捐贈,同時為了擴大收藏,機構本身也在更廣闊地與外國機構和藝術家建立聯繫和合作。
接下來,庫克拉先生舉出了一系列與MODEM藝術機構聯繫緊密的優秀藝術家的作品。如Balazs Antal對德布勒森廣場的改造計劃,展現了關於個人、集體經驗的視覺藝術體驗。又如女性藝術家Ilona Nemeth製作的艙型結構作品,她參與2012年的MODEM舉辦的展覽,使她的公眾空間理念進入大眾視野。她這些艙型結構的居住艙是最小的居住單位,可以為流浪者、情侶和短期旅行者提供居住空間。她作品中細微的設計無不體現著人文關懷和趣味的創造性。庫克拉還介紹了Endre Tot、Gabor Gerhes、Zsolt Ferenczy、Attila Szucs、Lajos Csonto、Zsolt Bodoni、Akos Birkas等一系列藝術家的藝術作品,經過庫克拉先生耐心細緻的介紹,都給聽眾留下了十分深刻的印象,也極為直觀地展示出了匈牙利當代藝術發展的情況以及魅力。
在講座的最後,庫克拉先生不只一次提到匈牙利與中國在珍視自身傳統方面的一致性,並且也表達出對中國當代藝術的喜愛和嚮往。他表示,在他近兩年來與中國合作和策劃的展覽中,他感到中國當代藝術的活力,但同時也為中國青年藝術家所面臨的急速更新換代的局面感到擔憂。他希望,匈牙利的當代藝術也能更多的與中國當代藝術進行有益的互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