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頁> 資訊> 繪畫

央美美術館推出李零講座《説中國貴族》

藝術中國 | 時間: 2014-05-16 13:36:44 | 文章來源: cafa.com.cn

 


2014年5月14日下午兩點,“當代學術開放講堂”第六場“説中國貴族”在中央美術學院美術館學術報告廳開講,此次講座由人文學院尹吉男教授主持,主講人李零為北京大學中文系教授,從事考古發掘研究、先秦土地制度史及中國古漢語研究。教學研究領域包括:簡帛文獻與學術源流、中國古代文明史、海外漢學、中國古代兵法等。主要著作有:《中國方術正考》、《中國方術續考》、《<孔子>十三篇綜合研究》、《兵以詐立》、《簡帛古考與學術源流》、《入山與出塞》、《鑠古鑄今》、《放虎歸山》等。

李零首先提到,中國人都喜歡用“貴、富”給孩子起名字,魯迅筆下的阿Q,其實就是阿貴;秦末陳勝、吳廣起義也提到“茍富貴,勿相忘”。由此可見,“大富大貴”是窮人的最高理想。“貴族”也成為當下一些人炫耀出身和熱衷追捧的時髦詞。 那麼什麼是“貴族”?李零風趣地從古往今來的各類型人的范兒(style)講起,繼而提出“什麼是貴族范兒”。他認為中國貴族的特點是有錢、有勢、有范,血統高貴,世襲制度,而追溯到某一支貴族的起源,一般都會假托神意或其他神話意味,其實就是編瞎話。

“貴族”是全世界最先富起來的人,高人一等。李零認為,即使在物質貧乏的時代,這些人上人都住在高處,埋葬在高處,而窮人是在低處居住。歐洲貴族的象徵是族徽、盾牌、馬廄等;而中國的貴族講究金玉滿堂,其中“金”指青銅器。貴族注重血統,所以貴族的通婚都講究姓氏,但是同姓不婚,這與他們延續香火有關。一般貴族初次見面就自報家門,但是歷代貴族傳不了多少代,後代越拆越多,於是出現不少落魄公子、王孫。

李零指出,中國有造反的傳統,雖然有些宿命意味,但是又不完全聽天由命,如農民起義的口號“王侯將相,寧有種乎”。中國歷史上也出現不少反對貴族制的事件,如戰國的商鞅變法,但是損害了既得利益集團的利益,遭致五馬分屍。從秦始皇之後,只有皇親國戚才是貴族,那麼由於朝代的更替,是否存在跨朝代的貴族呢?李零認為只有孔子是唯一跨朝代的貴族,但他只是精神貴族。孔子雖然是春秋時魯國人的第四代移民,父親只是小官,幼年很貧窮,但是他流傳下來的言論成為了“聖人之言”。

在李零看來,傳統中國的階層分為士、農、工、商,等級制度十分森嚴,人被分為三六九等,講究長幼尊卑,但是社會各階層有流動性,因為中國的官文化非常發達,中國選官制度使得讀書人有機會可以當官,因此産生了一個特殊階層——文人士大夫。因此中國讀書人的理想是:當官中最有學問的,當讀書人中官最大的。

李零談到離我們最近的中國貴族是滿清時代的貴族,共産黨和國民黨是革命黨,都不是貴族制度。隨著末代皇帝溥儀的下臺,而又沒有留下後代,因此可以確切地説,現在貴族制度在中國已經斷根。在文化大革命時期,認為幹部子弟或者軍人是貴族,而當下也有人認為當官人、書香門第或者體育、藝術等世家是貴族,李零認為這些都是誤解。那些吹噓自己是貴族血統的都是假貴族,即使你再有錢有權有勢,也算不上大貴。

在現在中國貴族制度已經斷根的情況下,李零希望人們不要用貴族這種模糊、濫用的概念來提升自己的地位,其實大家都是平民。為此他還專門去家鄉做了一些考察,稱為“家鄉考古學”,並建議大家都可以去嘗試。經過考察,他發現自己是災民的後代,是一個實實在在的世襲平民,李零認為,做一個平民很好,他也從來不羨慕貴族。

尹吉男教授最後總結到,作為物化存在的貴族今天已經不存在,今天討論的是有貴族想像的病態社會想像,而李零從歷史到個人感受出發,還講到家鄉考古學,感謝他的精彩演講。

凡註明 “藝術中國”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於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 “藝術中國” 浮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註明來源藝術中國,否則本網站將依據《資訊網路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路智慧財産權。

發表評論

用戶名
密碼


留言須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