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頁> 資訊> 繪畫

央美美術館推出彥坂裕講座:未來的可視化

藝術中國 | 時間: 2014-05-20 12:11:26 | 文章來源: cafa.com.cn

 

2014年5月15日晚上18:30,在中央美術學院5號樓學術報告廳舉辦了一場名為“未來的可視化”的講座。主講人彥坂裕的身份非常多元,他的設計涉及建築、産品、景觀等多個領域,他是2010年上海世博會日本館的設計者,曾榮獲國際建設設計一等獎,並且兼任千葉大學、東京大學等多所名校的客座教授。

講座可以分為兩個部分,在第一部分,彥坂裕主要列舉了一些已出現的可視化與未來可視化的案例。在第二部分,他介紹了未來可視化的具體操作方法,以及他對於這一過程的思考。可視化是將肉眼看不到的東西用可視的方法展現出來,藝術就是一門可視化的作業,藝術家們將內心所想用物質的形式呈現于眼前。早在18世紀,藝術家就嘗試運用一些技術來減少創作的難度,使得一些不可視的因素變得可視。比如在委拉斯貴支的《宮娥》中,畫家利用墻上的鏡子反射出了觀眾本無法看到的國王和王后。此外,印象派畫家借鑒照相機成像原理進行創作,作品中的色塊、點彩等元素與像素如出一轍。當代許多藝術家也會運用電腦等科技,提升表現的清晰度。

在當代生活中,我們的環境由三個平臺交叉構成:1、地球環境2、城市等社會環境3、人體自身的內部構造環境。這三個系統要思考的問題各不相同,包括對資源的迴圈利用,人與自然的和諧共存,如何控制污染物的排放等等。這些問題都是不直觀、無法直接呈現的。如果將這些可視化,將可以解決現代生活中的許多隱患,同時也能帶來鉅額的商業利潤。這些可視化的案例比比皆是:智慧手機能測定出不可視的PM2.5濃度,人們可以通過圖表看到本不可視的股市升跌情況,電影可以將虛構的事件和場景可視化……在休斯頓高級研究所,甚至將位於地球外的情景用可視化的方法展現在大眾面前,我們見識到了地球之外的廣袤空間。除了對空間的可視化,可視化還延展到了各個領域,甚至包括一些形而上的層面。比如沙漏將時間可視化,汽車和飛機的儀錶盤將速度可視化,探測儀將事故可視化,廣告將服務氛圍可視化等等。

彥坂教授還提出,“可視化”還可以解釋為視覺化,通過一些人工處理使得事物呈現出不同的景象。比如在景觀設計中,噴泉就是通過塑造水的形態來呈現美的景觀。對未來的可視化是人們一直以來不懈嘗試的,人類總是傾心於得不到的東西,這種心情就像面對一瓶需要20年才能釀造好的紅酒,我們往往希望20個小時就能讓它達到熟度。1927年的《大都會》電影第一次鮮明地展現出未來的場景,到1986年由雷德利•斯科特執導的《銀翼殺手》,又是一部未來題材的巨作。還有20世紀初的未來派,以速度為原理,進行了一系列關於“未來”的創作。

未來的設計是21世紀人類共同擁有的命題,根據以往的這些未來可視化經驗,彥坂教授總結出將未來可視化的四個要素:1、多樣性共存,比如在Hugh Ferriss的《明日大都匯》中,摩天樓與低矮建築共同佇立在未來都市中。2、對速度的讚美。3、將自然人工再現。4、記憶的多層化,比如在大工業時代對新城市能源的設想。彥坂教授認為在將不可視變為可視的過程中,處理的手段決定了藝術的創作風格。

在講座最後,彥坂教授提出了一個引人深思的問題:這世界上的一切不可視的東西都需要可視化嗎?分辨可視與不可視的界限,是一個設計師最應該把握的核心,而可視的尺度也決定了作品的價值。世間很多東西已經足夠美好,也許我們並不需要用肉眼窺探得一清二楚。

凡註明 “藝術中國”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於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 “藝術中國” 浮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註明來源藝術中國,否則本網站將依據《資訊網路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路智慧財産權。

發表評論

用戶名
密碼


留言須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