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頁> 資訊> 繪畫

曾梵志回顧展巴黎展出 館長:中國藝術家也可被讀懂

藝術中國 | 時間: 2014-02-21 16:35:03 | 文章來源: 新京報

曾梵志《最後的晚餐》

曾梵志《最後的晚餐》

拍賣場的追捧、學術平臺的認可,藝術家曾梵志正走出中國當代藝術家的群體效應。近日,在巴黎市立當代美術館舉辦的曾梵志首個法國回顧展落幕。39件作品用倒敘的方式給西方提供了一次了解“完整曾梵志”的機會,為期4個月的展覽迎來超過5萬觀眾。展覽閉幕當天,此次展覽的主導者巴黎市立當代美術館館長法布裏斯·艾爾高特(Fabrice Hergott)接受新京報記者專訪。他指出,儘管籌備展覽前也有不少反對聲音,但該館首次採用與歐美藝術家完全對等的方式為中國藝術家做個展,是因為“美術館要展示世界性,我們應該接受來自不同國家的藝術。”

館長選定曾梵志,籌備期達3年

2010年巴黎市立當代美術館館長艾爾高特萌發要做一位中國藝術家個展的念頭,經評論家介紹幾位中國藝術家後,他選定了曾梵志,併為此進行了為期3年的籌備。去年10月18日,曾梵志首個法國回顧展如期在巴黎市立當代美術館開幕。展覽匯集了曾梵志1990年至2013年創作的37幅油畫和2件雕塑。為了此次聚會,早期的《協和醫院三聯畫2號》、《自畫像 09-8-1》以及《面具系列6號》與《最後的晚餐》等作品分別從美術館典藏、私人收藏和藝術家本人那匯聚在一起。

西方觀眾最愛亂筆風景系列

此次個展採取倒敘的方式回溯了曾梵志創作生涯中的四個重要階段,從亂筆風景系列到面具之後/肖像再到為人熟知的面具系列,最後一部分才是其早期的醫院題材。

對於這樣的倒敘方式,策展人弗朗索瓦·米肖(Francois Michaud)告訴記者,美術館方面希望通過獨特的方式展示藝術家的創作歷程,早期作品是人和肉,中期是面具,“最近的創作則關注的是人的內心。”不過頗有意味的是,大多數西方觀眾更感興趣的是曾梵志的亂筆風景系列。當記者追問採取倒敘方式是否也考慮到西方觀眾審美和接受度時,館長艾爾高特回應稱:“這與西方觀眾怎麼感受藝術的方式並沒有關係,而是與美術館空間有關,因為風景這部分主要是大幅作品。”

■ 展覽初衷

告訴西方觀眾,中國藝術家創作可以被讀懂

新京報:舉辦此次展覽的契機是什麼

艾爾高特(巴黎市立當代美術館館長):2010年我就想做一位中國重要藝術家的展覽,將其與歐美藝術家放在同一個平臺上,而並非有著中國國別身份。2010年我碰見亨利(評論家亨利·皮埃爾),他認識一些中國藝術家,説可以帶我參觀一些中國藝術家的工作室,其中包括曾梵志。當時我有曾梵志的畫冊和一些相關資料,但並不了解他和他的藝術。但到了曾梵志工作室之後,我找到了令我感興趣的東西。在我看來,無論是作品的色彩、層次和深度方面,曾梵志都是一位我想要展示的藝術家。

在此次個展中,我不想將曾梵志當成中國藝術家來看待,而是讓觀眾看到曾梵志首先是位藝術家。西方觀眾大都認為中國藝術家創作的是另一種藝術,它們很難理解。但我想展示的是中國藝術家也可以像其他西方藝術家那樣,作品是可以被讀懂的。

新京報:聽説你在籌備此次展覽之前也聽到了不少反對聲?

艾爾高特:的確,在選擇做中國藝術家個展時我就受到壓力,當時大家反對做中國藝術家的展覽,認為中國很遙遠,儘管經濟增長很快,但在藝術上卻並不有趣,沒有意思。但我自己決定要做這個展覽。做出這樣的決定是出於美術館的責任。美術館要展示世界性,我們應該接受來自不同國家的藝術。這是美術館的一種責任。隨著中國在國際社會重要性的增長,西方帶著好奇心想了解中國。為此3年多前我便有念頭,無論如何都要做一個中國藝術家的展覽。我希望讓西方觀眾看到中國藝術家的創作也是可以被西方了解、解讀的。

最終觀眾的反響也很好。作為一位藝術家,曾梵志的藝術對於西方觀眾是可以讀懂的,這樣我的目的就達到了。

新京報:你在挑選作品時是否刻意會選擇一些帶有中國政治波普意味的作品?

艾爾高特:我沒有這個想法。我不是刻意地去選擇這些作品,這是作為作品的一部分,選擇它們只是單純從藝術的角度。我想強調的是,曾梵志本來就是中國藝術家,不需要再去展示這是來自中國的。當然我們也不想去中國化。我們展出的目的就是想真實地展示出最能代表曾梵志作品風格的作品。

■ 幕後花絮

《最後的晚餐》拍出高價,曾擔心不能展出

新京報:此次展覽作品中有沒有感到遺憾未能展出的?

艾爾高特:只有一幅作品比較遺憾,那是美國一家美術館的一幅面具系列。之前我們都已經達成協定,但之後他們又拒絕了。另外包括《最後的晚餐》展出前我們也很擔心。因為在展覽開始的前幾天這幅作品被拍賣了,當時我們就擔心會有變數。

新京報:聽説《最後的晚餐》這幅作品在拍賣之前早就跟你們簽好展出協議。但尤倫斯在展出之前就拍賣了。在拍賣出1.8億港元之後如期展出這幅作品,你們是否擔心會被外界質疑學術和商業的合謀?

艾爾高特:我們最擔心的是作品能否來,因為對於美術館來説應該考慮的是展出的作品是否最能展示出藝術家風格。當然,一些當代藝術評論家在私下交流時也會認為美術館太接近市場。但我覺得不用去害怕。就像那些偉大的藝術家,他們同樣也在市場上。作為美術館,也會面臨同樣的問題、情況。有時候你會涉及市場的東西,但不用去害怕。這會發生在任何人身上。(記者李健亞)

凡註明 “藝術中國”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於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 “藝術中國” 浮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註明來源藝術中國,否則本網站將依據《資訊網路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路智慧財産權。

發表評論

用戶名
密碼


留言須知